1955年授衔,综合了我军各时期将领的战功及资历、对军队建设的贡献,考量因素非常全面。有一位耳熟能详的名将,在解放战争早期贡献非常大,是我军进军和开发东北的主要将领之一,帮助我军逐步掌握了全国战场主动权,但最后仅仅获得少将军衔。这个军衔看起来似乎有些低,但仔细了解一下会发现,授予少将其实也是合情合理,此人究竟是谁呢?

这位名将就是曾克林。1945年日军战败后,全国军工最发达、农业基础最好同时也是国民党军实力最弱的地区,无疑就是东北面积广大的黑土地。全国各战区国共力量交错争夺,唯独东北由于近代历史因素,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宝地,也是国共之间的真空地带。军委敏锐决策,要抢在国民党军之前占据东北有利位置,同时接管日本关东军遗留武器,就此建立全国战略反攻基地。很大程度上来讲,能否尽快顺利抢占东北,事关解放战争的最后结局。

曾克林是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为人忠厚久经考验,深得军委信任。45年8月我军决定进军东北时,需要从北方各地快速抽调兵力。华北地区距离东北最近,而此时曾克林正担任我军第十六军分区司令员。抗联周保中部跟随150万苏联红军,已经先期打回东北,但是兵力有限急需大股部队迅速进驻。曾克林奉命带领两个团2000多人紧急进军东北,显然成了及时雨。短短两个月时间,曾克林又率出关干部在吉辽发展了近2万人的队伍,成了早期我军在东北的主力部队之一。我军后来能发展起东北野战军这样的战略大军,和曾克林将军的早期贡献有着很大关联,曾克林在东北功不可没。

不过客观而言,45年率先领军进入东北,已经是曾克林在解放战争中最大的功劳,此后他的军事生涯跟东北我军一众名将比起来,则相对显得有些普通。曾克林部队进入东北时,苏联对于国共双方的态度尚不明确,与我军关系时远时近,早期并未将急需的日械提供给东北部队。曾克林给军委的汇报中却过于乐观,认为其他部队应当尽快出关,东北有充足的日军武器可以使用,建议其他奔赴东北的部队轻装简从,不必带落后的武器装备。结果由于苏联态度反复,我军到达东北的10余万官兵多半没有武器,出现“徒手士兵”的尴尬状况,给早期东北作战造成了困难。

而在军事指挥能力上,曾克林并不擅长调动大规模部队作战,战绩很一般。虽然在东北最多时统兵近10万人(军权相当于后期的兵团司令级别),但在东北解放战争期间,曾克林先后5次被上级调低职务使用,先后变为3纵司令、7纵副司令、师长、空军混成旅长。所以到了1955年授衔时,从多方面因素考量,曾克林被授予少将也是合理的。老将军于2007年病逝,时年94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