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4日,中国火箭军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文章中,出现了一张身披迷彩伪装网的弹道导弹。从外形和发射载车来判断,应该是东风-31基本型远程弹道导弹。

东风-31(DF-31)是我国首款公路机动的远程固体弹道导弹,作为中国第二代战略武器,应用了许多新技术。与其前辈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相比,东风-31在体积、打击精度、生存性能和突防能力等方面均有明显突破。

如今,东风-31家族已经发展出多种改型,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具体型号及其亮相时间。

1999年国庆50周年阅兵,东风-31远程弹道导弹首次公开亮相。

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东风-31甲(DF-31A)洲际导弹首次公开亮相。

2017年7月30日,庆祝建军90周年朱日和训练基地大阅兵,作为压轴戏的是我国两款新型固体洲际核导弹,它们分别是东风-31甲(DF-31A)和东风-31甲改(DF-31AG),尤其是最后一个方队东风-31甲改,是其列装火箭军后的首次曝光。其实,在此之前军博举办的“铭记光辉历史开创强军伟业——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主题展览”上,这两款固体导弹的模型就已经亮相了。

2019年国庆70周年阅兵,东风-31甲改核导弹再次亮相。

既然东风-31家族已经有三种型号了,如何断定此次火箭军演练场上出现的就是东风-31基本型,而不是另外两种改进型呢?

下面,我们就来研判一下这三款导弹的外形特征。

先看载车。

东风-31基本型和东风-31甲的载车,都是牵引车形式的;而东风-31甲改的载车采用的是与东风-41同系列的8轴重型越野发射车。

其次看导弹的尾部细节。

东风-31基本型和东风-31甲的导弹发射筒后部,都是四个支撑脚,用来确保导弹发射筒的姿态正确,而这种支撑脚需要配合专门建造的发射阵地,阵地需要进行精确测量,具备硬化地面——这是为了简化导弹发射前的准备工作,提高反应速度——导弹发射车只要按照预设阵地上绘制的标线停好,就完成了这些准备工作。

相比之下,东风-31甲改的发射筒后部,根本看不到支撑脚,是一个整体包裹式的大型橡胶缓冲层,这也是东风-31甲改具备“无依托发射”能力的关键装置。所谓“无依托发射”,就是不需要预设阵地,导弹在行进中可随时随地发射导弹。除了东风-31甲改,我国的东风-21D、东风-26、东风-41等,也都具备“无依托发射”能力。

东风-31甲改导弹在外形上的另一大区别,就是液压作动筒的支柱数量,东风-31基本型和东风-31甲是两侧+中间三个起竖液压支柱,东风-31甲改简化为中间的一个独立液压起竖支柱,但是作用点向前大幅挪移了。再加上东风-31甲改导弹明显比东风-31基本型和东风-31甲要长一大截,这两点都说明了东风-31甲改射程增加和载荷增加了。

另外,东风-31甲改的弹体上还有两个特征,一个是长条状方块,另一个是设置了加强筋。

所以说,三种导弹中,东风-31甲改最好识别,最难的是东风-31基本型和东风-31甲,这两种导弹不仅外形几乎一模一样,而且载车也很像。不过,仔细观察的话,两者载车还是有所区别的。最明显的是车头部位,还有拖车上的一些细节部位。

正是基于这些特征,所以此次火箭军演练中出现的导弹应该是东风-31基本型。

东风-31基本型服役时射程略超过8000公里,只能覆盖美国西海岸部分地区,其牵引车的越野性能也近乎没有,快速反应能力较差。因此只能依托地下掩体保证生存性,而发射则要依靠掩体周围多个真真假假的预筑发射阵地,目标数据也是事先装订。

东风-31甲相比东风-31增加了射程,其射程已经达到了一万多公里,可以从我国东北地区发射攻击美国纽约、华盛顿等要害目标。不过其生存性、灵活性,快速反应能力并无本质提高。这也是为什么要发展东风-31甲改的原因,据说东风-31甲改的射程达到了一万两千多公里。

看上图,原来东风-31基本型还曾发生过这档子事。

后来,国家安全部门迅速侦破此案,严惩了泄密者。随后我国迅速推出了东风-31甲和东风-31甲改,对运载方式和射程进行了改进,并加快研制了东风-41。

如今,东风-31基本型再次在火箭军的演练场上出现,说明这种导弹还在现役中。真心希望东风-31家族的最新型号东风-31甲改,还有2019年国庆阅兵中首次亮相的东风-41大量装备火箭军部队,尽快淘汰东风-31基本型这种早期型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