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美國媒體曝光了一個驚悚的消息:美國空軍採購執行官威爾·羅珀(Will Roper)透露,美國空軍已經制造了一架下一代戰鬥機的原型機,並進行了首次試飛!

美國媒體報道截圖

這新聞一看就厲害了,下一代戰鬥機啊,那不就是傳說中的“六代機”?全世界其他國家都還在摸索方向、探討概念,美國人不聲不響就整出原型機了,就問你們怕不怕。

這麼大的事情,必須看看詳細內容,也好學習一下美國人的“六代機”到底有多先進。可是打開《防務新聞》的新聞一看,着實讓人意外:關於飛機的詳細信息,羅珀啥也沒說。別說飛機的性能特點,連試飛時間、研製的公司、試飛計劃什麼的也全都沒有。等於是網上的“標題黨”,看起來聳人聽聞,打開一看就是個空文檔。

美國“六代機”會長這樣嗎?

這就很讓人尷尬了,啥細節都沒有,你跟我說這是下一代戰鬥機?那我折個紙飛機回頭也能忽悠說是我研發的下一代戰鬥機咯?

俄羅斯的“衛星新聞網”倒是給出了一點詳細的信息,據該網站報道,這次試飛的很可能是美國自2016年11月開始的、名爲“穿透戰鬥機”(Penetrating Counter Air)的第六代戰機項目研發。這是建造能進行遠程飛行、擁有隱身技術、具備高機動性和超音速運行能力的全新作戰平臺項目的一部分。

這也是一種可能的外形

對於該項目,五角大樓稱,如若開戰,“F-X”戰機無需加油就能在中國邊境一帶、在附近沒有美國空軍基地的情況下執行作戰任務,而且保護轟炸機深入敵境,突破敵軍防空系統。據悉,它將在敵人的高頻-低頻雷達屏幕上完全隱身,並且能攜帶比第五代戰機F-22多得多的武器。分析人士認爲,它的“體型”不會亞於轟炸機。

“穿透戰鬥機”?“穿透性制空”?這個概念不陌生,大概就是前兩年美國人曾經在紅旗軍演中試驗過的一種戰術。這種戰術的大概要點就是利用五代機的隱身優勢,穿過對手防空系統的空隙,直接打擊雷達站、指揮中心、通信節點等防空系統的關鍵節點,從而破壞對手防空系統的運行。

美國測試“穿透性制空”用的是F-35

概念倒確實是個新概念,可這個概念是基於五代機的隱身性能的,關六代機什麼事?難道把“五代機”升一下級、拉一下皮就是“六代機”了?這又不是賣車,隨便改一下配置就敢號稱第幾代。

要知道,戰鬥機的分代是有着清楚的定義的,每一代戰鬥機不但在性能上有着與前一代相比跨越性的變化,在戰術使用、戰鬥理念甚至作戰原則上都會有根本性的不同。比如第二代戰鬥機就是追求高速的一代,以米格-21、F-104爲代表的的這一代戰鬥機,都把最大速度飆到了2倍音速以上,這個階段的作戰思想也突出高速截擊。而第三代戰鬥機則從片面追求高速的誤區中脫離出來,轉而追求綜合性能的平衡。第五代戰鬥機更是以“4S”作爲標誌性特點。

所以,如果真的是個幹“穿透性制空”活的戰鬥機,F-22、F-35也能完成,憑啥就搖身一變成了“第六代”?

有一段時間,美國人把高超音速作爲“六代機”的指標

其實,仔細探究一下,就會發現,這些年來,美國人對於“六代機”的定義自己也是在變來變去。2010年前後,美國人琢磨的“六代機”還打算往高超音速方向去靠,準備弄個高空高速的六代機出來。可後來高超音速飛行器的測試不那麼順利,而中國的高超音速研究又迅速迎頭趕上,讓美國人感覺自己沒辦法實現技術上的領先,所以只能另闢蹊徑,提出了一個“基於物聯網完成真正意義上的陸、海、空、天、電、網一體化”,當然,這個提法一看就是虛而空的,接着纔有了2016年提出的“穿透戰鬥機”概念。

除此之外,美國人這些年還在無人機、有人機-無人機協同、無人機蜂羣、激光武器、AI、VR/AR等諸多新概念技術方面不斷嘗試,試圖找到最適合的發展路線。

英國的六代機模型

處於不斷嘗試中的還有歐洲人。2018年,英國推出了命名爲“暴風雨”(Tempest)的下一代戰機的概念模型。這種飛機最大的特點是採用了全虛擬座艙,飛行員座艙內將沒有任何實體的儀表,所有信息將全部以VR/AR的方式展現出來。此外,飛機還將搭載人工智能系統,並將結合深度學習規則,並配備自適應循環發動機。2019年,瑞典和意大利也加入了該計劃。

巴黎航展上出現的歐洲“六代機”模型,相當粗糙

2019年的巴黎航展上,德國、法國和西班牙也展示了代號爲“未來空戰系統(Future Combat Air System ,FCAS)”的模型。該系統中,藉助人工智能系統,飛行員可以操控飛機,也可以讓其自行作戰,或者遙控無人機。

所以,迄今爲止,“六代機”的概念還只是處於摸索當中,連有人機還是無人機都沒確定,你告訴我說有原型機了,這是什麼鬼!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羅珀在接受採訪時雖然閉口不談所謂“六代機”的細節,卻說了不少關於如何設計和製造“六代機”的想法。比如,美軍將在未來將會研發的六代機乃至所有機型身上,更多地使用數字工程以及軟件開發技術,讓新一代的智能訊息與飛機制造工程相結合,試圖最大限度縮短製造新一代戰鬥機所需要的時間,更快地進行戰鬥機的戰略部署。

波音T-7教練機是美軍第一種採用數字建造技術的飛機

羅珀表示,數字工程等高新技術能夠極大程度上降低測試和生產各種裝備的成本,同時也改變了此前勞心勞力的研發局面,因爲只需要用數字進行模擬,就可以免除很多冗雜的實驗過程,甚至能夠讓上個世紀的飛機生產線組裝六代機。

不過,大概一年前,還是這個羅珀,提出過一個很有意思的理念。他表示,下一代戰鬥機將採用快速開發策略,要求生產商在5年內完成新機研製、試製、試飛改進和生產,儘可能使用最新技術。只進行少量採購,在空軍服役中探索新方向,同時立刻展開新競爭,讓下一家公司接棒研製生產新戰鬥機。每隔4、5年就有更新技術、更新理念、不同偏重的全新戰鬥機出現,保持領先、機型專業,快速迭代發展,類似60多年前的“百系列”戰鬥機模式。

五花八門的“百系列”戰鬥機

“百系列”戰鬥機模式是咋回事呢?上世紀50年代,美國空軍要求各個戰鬥機生產企業提出自己的概念,並儘快完成生產交付,以探索新技術。從1953年到1958年,短短6年時間裏,美國的飛機公司推出了從F-100到F-110共11種戰鬥機,平均每年超過1種,其特點、性能千差萬別,既有F-105這樣的準備打核大戰的戰鬥轟炸機,也有F-104這種輕小型的高速截擊機,還有F-102和F-106這樣的重型截擊機。通過這種“百花齊放”式的搞法,美國人把相關的技術儲備做得相當充分,爲後來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正因爲當年的輝煌,羅珀也希望能夠在今天覆制這種模式,可夢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當年美國人玩得起“百系列”模式,是因爲當年美國大大小小飛機公司數量達到兩位數,每個公司多少都有一手。比如,F-100來自北美公司、F-101和F-110(F-4)來自麥克唐納公司、F-102和F-106來自康維爾公司、F-104來自洛克希德公司、F-105來自共和公司……除了這些公司以外,還有沒有參與“百系列”的通用動力、格魯門、道格拉斯、費爾柴爾德、沃特……可以說琳琅滿目。

可現在呢?這些公司要麼被併購、要麼破產、要麼轉行,美國能設計、製造先進戰鬥機的,統共只剩下波音和洛克希德·馬丁兩家,即使把目標範圍放大到固定翼作戰飛機,也就是多一個造轟炸機的諾斯羅普·格魯門而已。三家公司,想搞出“百花齊放”的效果?羅珀可能真的想多了。

還應該注意到,雖然羅珀神祕兮兮的說已經有了原型機,可迄今爲止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出來認領,也沒有任何相關“不明飛行物”的目擊者。即使有保密的要求,但按照美國的傳統,至少會說一聲哪個公司承接了相關項目。什麼信息都沒有,不由得讓人懷疑,是不是真的有這麼一個原型機。再或者,這個原型機壓根就只是NASA的某種X開頭的技術驗證機?

現在看來,兔子帶來的刺激那可不是一般的大

至於爲什麼“八字還沒一撇”就急着宣傳……誰讓兔子追趕的步伐這麼快呢,美國人心裏也慌啊,不給自己壯壯膽、不拿個新東西出來唬一下人,“藍星老大”的地位可不就危險了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