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46年6月到1947年2月,国军针对各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开局来势汹汹结果却是灰头土脸。不仅未能达到战略目的,还损兵折将被歼70余万,让本就捉襟见肘的一线兵力大幅减员。

无奈之下,国军改变策略,由全面进攻转为重点进攻,有两大目标:一是陕甘宁边区,再一个就是山东解放区。

陕甘宁边区入选“进攻名单”容易理解,此处是中共政治、军事中枢,革命圣地延安更是有着超乎寻常的意义;那么另一个为何是山东解放区,而非晋冀鲁豫、苏北或其他地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山东解放区形势发展迅猛,实力在各大解放区最为突出,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高度警觉和关注。

参军支前

二、地理位置重要,山东北临河北再进一步辐射东北,西接中原腹地河南,南连江苏,距国民党统治中心仅一步之遥。巩固山东,可以将华北、华东解放区连为一体,也可以作为布局东北、中原的前进基地。

三、山东境内及周边地区聚集国军重兵集团,更便于调兵遣将加以围攻。

一般来说,解放区多建于国民党统治薄弱地带,如数省交界处、或经济欠发达区域、或山高林密地形复杂地区等。然而山东位居要害、肥沃富庶,还在国民党眼皮子底下,是如何成长为巩固而强大的解放区?

1937年冬,日本华北方面军沿津蒲线(天津到南京浦口的铁路线)南下,对山东发起进攻。时任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因损失过大及受到国军嫡系排挤,为保存实力弃守山东,致其沦陷于日军魔掌。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共党组织充分发动群众,燃起敌后抗日烽火,并从无到有建立起6万人的武装。1939年3月,代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率115师主力进入山东,由此山东抗日根据地进入迅猛发展阶段。

山东西部及北部属华北平原,东部是个半岛延伸入海,中部及南部是山地丘陵,单从地形上看,纵深回旋空间有限。若是在夹缝中发展小块根据地,尚存可能,但要发展壮大则具有相当难度。

事在人为,表面上不可能的事,根据地军民做到了。不仅在鲁西、冀鲁边、滨海地区播撒下抗日火种,鲁南沂蒙山根据地更是被誉为“华东小延安”,成为抗日中流砥柱。

为粉碎日军急于寻觅主力决战的企图,将各主力部队地方化,分散为小股游击作战;为克服暂时困难,加强思想工作、精兵简政,凝聚军民必胜信心;为解决回旋空间小的问题,创新性采用翻边战术,即敌对根据地实施扫荡时,我方亦进入兵力空虚的敌占区袭扰。

就是这样,山东根据地不仅在日伪顽势力犬牙交错的情况下得以生存,到抗战结束时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除济南、青岛等少数大城市,山东境内已基本为解放军控制。仅正规军就达27万,成为实力最强的解放区。在布局东北初期,10余万东北民主联军,有9万人是由山东解放区输送。

与此同时,各省份新四军及东江纵队补充到苏北及山东,两地遥相呼应,华东解放军已初具规模。

从这个角度看,山东解放区对日后的辽沈、淮海决战,乃至全国局势都有着深刻影响。

由初期基础薄弱聚沙成塔的敌后抗战,到后来的实力雄厚波澜壮阔,这是全国各解放区由弱变强的发展过程,山东解放区是其中杰出典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