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頌歌 系列評論之七

9月27日,大型史詩歌舞劇《大地頌歌》在長沙梅溪湖大劇院進行首演。每一個精益求精的細節都是打動觀衆的關鍵,演出結束時,現場哭成一片。

一座大山深處的村莊,一位躊躇滿志的扶貧隊長,一場與貧窮的攻堅決戰,爲三湘大地帶來了一首脫貧攻堅的大地頌歌。一個小村莊何以牽動人心?一部歌舞劇何以還未正式上演就飽含觀衆期待?或許,正如舞美、燈光、視頻總設計孫天衛所說,“因爲它有真的感情、真的故事。”

因爲真實,所以動人。“真者,精誠之至也。不精不誠,不能動人。”與其說《大地頌歌》是一部歌舞劇,不如說這是“一部新時代的奮鬥史詩”。這當中出現了很多真人真事,比如祁東留守兒童合唱團登臺、村民自發爲扶貧幹部送葬的紀錄片、犧牲的扶貧幹部的肖像等。留守兒童的孤獨與寂寞,扶貧幹部的奉獻與擔當,真實而細膩地浮現在觀衆眼前,這些來源於生活的鏡頭,讓觀衆在今昔對比中,更有獲得感和幸福感,也更彰顯了湖南脫貧攻堅的亮麗成績。

《大地頌歌》是展現湖南脫貧智慧的一扇窗口。目前,湖南51個貧困縣已全部脫貧摘帽,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發生率降至0.68%。作爲精準扶貧首創地的湖南,這樣的脫貧成績從何而來?從《風起十八洞》到《奮鬥》《夜空中最亮的星》《一步千年》……一幕幕戲劇講述着湖南狠抓產業脫貧、易地扶貧、教育扶貧的真實故事。“我以前喫過炎陵黃桃,但從未想過,一顆小小黃桃背後,竟然有這樣一個動人的扶貧故事,背後有那麼多人爲此默默付出。”這是觀衆的感言,這又何嘗不是湖南脫貧攻堅的密碼所在?

《大地頌歌》更是一首英雄的讚歌。這部劇的第六幕,從扶貧家屬的視角,聚焦幾位犧牲的扶貧英雄。扶貧楷模王新法從河北石家莊千里迢迢來到石門縣薛家村義務扶貧,鄉親們脫貧了,自己卻累倒了;產業強了,炎陵美了,百姓富了,炎陵縣委書記黃詩燕卻走了;“只要幹不死,就往死裏幹!”漵浦縣委書記蒙漢工作期間突發急性心肌梗死……聽他們的親人朋友深情講述,我們更感慨於新時代的美好,更感動於廣大扶貧工作者“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懷與擔當。

曾幾何時,貧窮使得十八洞村的青壯年們不得不背井離鄉,而今,他們在“龍隊長”的帶領下迎來了脫貧致富的好時光。在三湘的熱土上,多少喫得苦、霸得蠻的湖南人,在這裏揮灑下了汗水與青春;多少堅守初心、甘於奉獻的扶貧幹部,在這裏書寫下了脫貧攻堅的壯麗史詩。以湘西之事講湖南、以湖南之事講全國,《大地頌歌》彰顯了脫貧攻堅的深刻意涵,奏響了一曲來自三湘大地的壯美頌歌。

生動講好扶貧脫貧故事,也能爲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提供強大精神動力。這一曲來自十八洞村的頌歌,是讚歌,更是戰歌。“收官戰”在即,這戰歌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用心聆聽,這一種脫貧攻堅的精氣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並傳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