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陳可辛導演,鞏俐、黃渤、吳剛、彭昱暢、白浪,中國女子排球隊等主演的《奪冠》。

首日票房5600萬,超過《八佰》奪得單日票房第一。

截止本稿發表的時候,《奪冠》上映三天票房近億。

另外現在貓眼預測票房是7.9億,堪堪達到8億的樣子。

同時電影的質量和口碑,受到了觀衆的一致稱讚。

《奪冠》本來在春節檔就備受關注。

結果因爲“疫情”的影響,原定1月24日上映的《奪冠》推遲200多天。

25日正式上映,它成爲了開啓2020年國慶電影檔的首部國產電影。

現在口碑票房都相當不錯,也算是好飯不怕晚的典型了。

那麼,《奪冠》爲何會受到觀衆喜歡呢?

答案是電影的中國女排改變了“中國體育精神”。

這部電影,則有可能改變現在的國產體育電影。

“女排精神”是什麼精神?

“女排精神”到底是一個什麼精神?

“女排精神”對於上代中國人影響到底有多大?

這個問題,雖然電影裏面沒有具體講清楚,但也已經做過解答。

吳剛飾演的教練袁偉民曾經說過。

66年,當時中國排球本來拿到世界第六。

這樣下去,袁偉民教練覺得中國排球遲早能拿第一。

結果因爲某引起特殊原因,十年沒有球打。

1978年,中國正式的改革開放了。

當時的中國落後西方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太遠了。

經濟上的物質生活極度欠缺,文化上的精神生活也非常匱乏。

電影中,袁偉民也直接表達過當時中國人民的生活和精神狀態。

他出國去參加比賽,住在外國的酒店,冰箱,空調,被外國強大的物質生活深深的震撼了。

當時的國內生活困苦,剛剛開放的中國,不管是國家還是民衆。

他們都急需一個機會,向世界證明這個時期中國精神面貌的不同。

當時中國體育,可以說因緣際會的承擔了這個歷史責任。

中國女排姑娘們,經過艱苦的訓練。

1981年的時候,中國女排出徵日本的時候。

當時的她們不但帶着中國體育,更是帶着中國人民莫大的期望。

結果也是如此。

當女排姑娘和“東洋魔女”打球當中。

好像全中國人民都在觀看女排姑娘們的比賽。

無論是和排球相關的體育從業者,工廠裏面工人,農民、學生,反正涵蓋了當時無數的的中國人民。

大家圍在一臺黑白電視前,女排輸球大家哀婉嘆息,贏球后的高興歡呼。

最終中國女排戰勝了“東洋魔女”過後。

大家放鞭炮,敲鑼打鼓在街上奔走相告,彷彿過年一樣熱鬧。

可以說,那個時代中國女排的“奪冠”。

那一刻女排姑娘們的驕傲是無以復加的,那個時代中國人民精神上的驕傲,也是無以復加的。

爲此,留下中國女排留下了一種精神。

可以說,中國女排改變當時中國體育精神。

中國體育電影

國產電影,尤其是內地電影發展。

從電影發展來分析,其實還相當複雜的。

但如果我們從電影類型變遷來講,你會發現大概能分成前後兩個階段。

前面是“計劃經濟”時期的藝術電影。

很多類型片都拍得不錯,哪怕因爲電影技術的限制。

但是,老一代電影人對於電影藝術的追求,讓這些電影的藝術水平都不錯。

後面是“市場經濟”時期的商業電影。

現在很多國產商業大片,從類型上講前幾十年早玩過了。

而且當時就玩到了巔峯,現在很多國產商業片根本就比不了。

比如主旋律電影,1999年的《橫空出世》。

雖然類型不是一個,但和2019年國慶檔某兩部電影是類似的。

但是這兩部主旋律電影,能和《橫空出世》質量比較嗎?

答案就是差距太遠了。

我們再回到《奪冠》上來。

這個道理也是相似的。

之前國內並不是沒有拍過體育電影。

甚至不是沒有關於過排球的電影。

比如1981年就出過一部《沙鷗》,質量和精神都不錯。

但是,2001年中國簽署WTO,正式進入“市場經濟”過後。

我們可以回憶一下,早期內地拍過的很多類型片,這十年時間差不多就屬於一種斷檔的狀態。

畢竟當時國產商業片主流,基本都是各種各樣的古裝大片。

比如國產體育電影。

2010年過後,口碑較好的是林超賢的《激戰》和《破風》。

其它體育電影少得可憐,拍得好的體育電影更是鳳毛麟角。

2017年《戰狼2》火爆後,各類主旋律電影也一併進入新時代。

不知道只是一個巧合,還是歷史的一個循環。

以前“計劃經濟”時期拍過的類型片,現在只是重拾起來再拍罷了。

體育電影正是其中一種,而且是用“市場經濟”的方式。

而在絕大多數拍得不好的商業電影當中。

陳可辛導演的《奪冠》。

它真的拍得相當不錯。

新時代體育電影的缺點

這些年重新拍攝的類型片也不少。

這些電影呈現出的問題,一直都是這兩個。

1、新時代的電影技術,先進是先進了,卻無法承載時代的厚重。

這個如果要展開講,真的真的太多了。

比如現在商業片爲了流量和收益,特別愛用流量小鮮肉。

商業時代的選秀偶像,無論是外貌氣質,還是內在的精氣神,根本無法和幾十年前樸實的人民沒得比。

同時說到現在年代影視劇的問題,莫過於太過乾淨。

建築乾淨,街道乾淨,服化道乾淨等等。

從角色到整個氛圍,完全和那個時代脫節。

這些還是影視工業外在的東西。

2、那個時代的精氣神,當下的很多影視劇真的沒有

這個不止是體育電影,戰爭片、主旋律電影,各種年代劇都非常典型。

那個時代中國人民艱苦、樸素而又力量的精神狀態。

這些電影裏面是真的沒有看見,同時這種精神很難表現出來。

還是以主旋律電影《橫空出世》爲例子吧。

電影中李雪健帶領士兵們,吼着蒼涼的號子打地基的時候。

電影里科學家們因爲技術不到位,整個大堂密密麻麻打算盤的時候。

警衛同志們的對話:“他們在幹什麼?”

回答:“幹什麼?他們在幹革命!”

這種精神上的力量,整部電影裏比比皆是。

那個時代很多內地電影,都蘊含着這種精神力量。

什麼精神力量呢?

如《誰是最可愛的人》裏描述的那樣:

“他們的品質是那樣的純潔和高尚,他們的意志是那樣的堅韌和剛強,他們的氣質是那樣的淳樸和謙遜,他們的胸懷是那樣的美麗和寬廣!”

現在反映那個時代的電影,真的有這種精神嗎?

不但沒有,反而是主角留着各種美美美的妝容;披着各個年代的皮,最終談着狗血愛情的爛片。

《奪冠》與香港導演陳可辛

中國體育電影(包括很多曾經拍好的電影)。

這個時代拍的難點是什麼?

那就是“市場經濟”下的商業電影。從外在的影視工業,再到內在的精氣神,很難理解那個年代的精神了。

尤其某些電影選擇的還是港臺導演,他們更加無法理解。

不過,陳可辛這位香港導演,他是真的非常特殊。

當初《中國合夥人》《親愛的》,陳可辛就準確摸到內地社會的脈絡,拍出很多內地大導演都拍不出的現實。

《奪冠》這部電影爲什麼拍得好?

因爲它解決了那個時代精神,與當下商業時代的平衡。

前面分析的時候,也只是講了老一輩“女排精神”的由來。

80年代,中國女排五連冠,將這種時代精神發揮到了極致。

緊接着的90年代,因爲老將退役,人才青黃不接等原因。

中國女排逐漸進入一段沒落的時代,從巔峯到回落。

時間來到2000年後。

2001年,中國簽署WTO正式進入市場經濟。

2008年的時候,新時代的中國各個方面都進入世界前列。

單獨從精神文化來講,這個時代的中國人已經不需要體育比賽來證明自己。

這一年,中國女排因爲郎平當教練輸給美國隊。

在此過後,中國女排在國際比賽上更是節節敗退。

越來越多的人,似乎已經遺忘了女排曾經爲中國人帶來的精神。

這個時代已經不屬於郎平,也不屬於中國女排了。

如同電影裏黃渤飾演的陳忠和說:“人們再也不會像當年奔走相告,不會像過年一樣萬人空巷。”

這是因爲當時女排因爲成績,人民對她們的心態變化。

背後真正的原因就是:時代變了。

前幾代女排什麼都沒有,心裏卻有一股勁兒。

這個時代女排隊員什麼都有(商業時代),心裏卻沒有那股勁兒了。

隊員們除了籃球,她們也擁有更多選擇。

上大學,工作掙錢——

電影需要解決的,便是這個精神的繼承和過渡。

《奪冠》爲什麼拍得好?

這部電影不管是電影技法,還是從精氣神來講。

它很好的將過去的那種時代精神,成功過渡到當下商業時代的自我追求。

這個承載過渡的核心,便是女主角郎平。

既有中間因爲2008年指導美國隊,戰勝中國女排的人物糾結。

再有郎平因爲精神號召,重新接掌中國女排,同時用新時代精神改革中國女排的制度,不斷試錯和受到質疑的鋪墊。

後半段的情緒有兩段。

一是郎平的自我壓力,壓力真的很大。

她要頂住上面和人民因爲關注,所給予的外界壓力。

又要面對着自己那代女排所創下的輝煌,也就是自己的內心的“女排精神”的重現。

二是通過對於女排隊員朱婷的塑造,正面反映了新時代女排隊員。

從對老女排精神的傳承,再到成爲自己的一個挖掘。

這當中朱婷在銀幕上詮釋的是自己,她的演技是真的不錯。

從自己家在農村,爲了自己爸媽打球,打不好球便要去打工。再到被郎平逼迫,想要成爲第二個郎平。

最後到成爲了自己,成爲新時代頂級女排大將。

雖然電影裏並沒有着墨太多場外的因素。

但是,這種精神的傳承和過渡非常自然和動人。

《奪冠》這樣的處理,恰恰是現在很多國產電影沒有的。

尾聲

最後,“女排精神”對於中國人來講。

到底有多麼重大的意義,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但對於這個時代的年輕人來說,更多的老一代人口口相傳的記憶。

真正的畫面在銀幕上呈現出來時。

那種針鋒相對,激烈而又堅韌不拔的精神,真的會讓人噙淚。

我相信只要是中國人,都會有一種穿越時空的共情。

後面,電影通過郎平過渡到新時代女排姑娘們。

從新隊員們的自我成長,最終到成長爲自己的力量。

最終完成兩個時代女排隊員,精神的一種交接,真的非常動人。

這樣完成度極佳的國產商業片。

非常值得當下其它國產體育電影,甚至是國產電影學習。

《奪冠》或將改變現在的中國體育電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