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9月2日,美国和英国达成一个重要的双边军事协定,这就是二战中著名的《驱逐舰换基地》,以此为标志,美英两国事实上结成同盟,虽然美国仍保持所谓中立。

按照协定,美国向英国提供50艘驱逐舰,而这些都是一战前后服役的超龄驱逐舰,用罗斯福的话说就是一堆破旧不堪的舰船。作为交换,英国将位于西半球的多个军事基地租给美国使用99年,包括巴哈马群岛、牙买加、特立尼达和英属圭亚那等,同时将百慕大岛等两处基地无偿提供给美国使用。

从协定内容看,英国显然亏了,辛辛苦苦打下的殖民地轻易交给了美国人,而且还是无比熟悉的“租期99年”。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不平等”的协定还经历了一波三折。期间,没落的大英帝国和强势崛起的美国展开博弈,最终还是老老实实让出了世界霸主宝座。

回看二战初期的进程,有一个现象很有意思,面对德国人在欧洲不断进攻,东边的国家总是依靠西边的国家,防御战线也不断向西移动。从波兰移到法国,又从法国移到海峡对岸的英国。现在,面对德国空军的狂轰滥炸,尤其是德国潜艇的狼群战术,大英帝国也开始考虑是不是把防线继续向西移动了。

早在波兰战役期间的1939年9月,为了促使美国援助英国,还没当上首相的丘吉尔就在内阁会议上提出向美国购买驱逐舰。

在会晤驻英大使老肯尼迪时,丘吉尔直截了当告诉美国人:英国一旦失败,德国肯定要让英国交出舰队,如果那样,你们美国人的烦恼就将开始了。

1940年5月10日,丘吉尔就任英国战时首相。五天后,他就迫不及待给罗斯福发去电报,要求美国向英国提供40艘或50艘驱逐舰。随后的敦刻尔克大撤退,英国人再次被德国人赶出欧洲大陆,失去屏障的英国接下来不得不独自对抗德国,丘吉尔更加焦虑了。

法国投降后,丘吉尔一边强硬表态英国决不投降,一边率领英国与德国死磕。作为一个岛国,英国赖以生存的海上运输线频繁遭德国潜艇袭击,丘吉尔一筹莫展。

在后来的回忆录中,丘吉尔坦承:战争期间最令他焦虑的不是德国空军的轰炸,也不是后来英国远东舰队的惨败,而是邓尼茨麾下的德国海军。

为此,丘吉尔费尽心机要把“隔海观战”的美国人拉入阵营,期间,他把自己作为一名政客的老谋深算和虚伪表现得淋漓尽致。

当年7月,英国下令关闭滇缅公路,切断了中国抗战唯一的援助通道。在议会演讲时,丘吉尔大言不惭道:大英帝国的对外政策应该灵活务实,在远东,我们应该放下所谓的面子,答应日本提出的要求。

对美国人,丘吉尔则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时不时和罗斯福套近乎,再时不时同他谈到英国舰队的“归属问题”。丘吉尔就是要让美国人明白:英国现在可以为美国当盾牌,当然以后也可以把美国人推到前台,大西洋虽广袤,但德国的实力摆在那,美国人还真得掂量掂量。

况且,当时德国人也在不遗余力争取英国,这一点从英国人在敦刻尔克“侥幸逃脱”和后来副元首赫斯“意外造访”英国就可看出。

当时,美国人对欧洲战局都不看好,上上下下被一片悲观情绪所笼罩。能连任几届总统,罗斯福当然不是等闲之辈,在他看来,欧洲打得一团糟正是美国的机会。

一方面,美国愿意看到英国被削弱,这也是美国取代英国成为新霸主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美国又不愿看到在欧洲倒下一个英国而崛起一个更强大的德国,这就面临一个问题,为了维持“欧洲平衡”,美国必须对英国伸出援手。

于是,罗斯福力排众议与英国达成驱逐舰换基地协定,随后又不顾国内孤立主义者强烈反对而推动“租借法案”。第二年,罗斯福批准向英国提供10亿美元的租借援助。

整个二战期间,美国向盟国放出约500亿美元援助,其中英联邦成员国共得到总额的60%, 而英国一家就拿到270亿美元之多。

如此看来,英国人租借几个海外基地换来的可不仅仅是50艘破旧的驱逐舰,傍上美国这棵大树才是换来的最大价值。

文/田瑞安 水平有限,请多指正 ; 原创不易,敬请关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