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9月2日,美國和英國達成一個重要的雙邊軍事協定,這就是二戰中著名的《驅逐艦換基地》,以此爲標誌,美英兩國事實上結成同盟,雖然美國仍保持所謂中立。

按照協定,美國向英國提供50艘驅逐艦,而這些都是一戰前後服役的超齡驅逐艦,用羅斯福的話說就是一堆破舊不堪的艦船。作爲交換,英國將位於西半球的多個軍事基地租給美國使用99年,包括巴哈馬羣島、牙買加、特立尼達和英屬圭亞那等,同時將百慕大島等兩處基地無償提供給美國使用。

從協定內容看,英國顯然虧了,辛辛苦苦打下的殖民地輕易交給了美國人,而且還是無比熟悉的“租期99年”。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不平等”的協定還經歷了一波三折。期間,沒落的大英帝國和強勢崛起的美國展開博弈,最終還是老老實實讓出了世界霸主寶座。

回看二戰初期的進程,有一個現象很有意思,面對德國人在歐洲不斷進攻,東邊的國家總是依靠西邊的國家,防禦戰線也不斷向西移動。從波蘭移到法國,又從法國移到海峽對岸的英國。現在,面對德國空軍的狂轟濫炸,尤其是德國潛艇的狼羣戰術,大英帝國也開始考慮是不是把防線繼續向西移動了。

早在波蘭戰役期間的1939年9月,爲了促使美國援助英國,還沒當上首相的丘吉爾就在內閣會議上提出向美國購買驅逐艦。

在會晤駐英大使老肯尼迪時,丘吉爾直截了當告訴美國人:英國一旦失敗,德國肯定要讓英國交出艦隊,如果那樣,你們美國人的煩惱就將開始了。

1940年5月10日,丘吉爾就任英國戰時首相。五天後,他就迫不及待給羅斯福發去電報,要求美國向英國提供40艘或50艘驅逐艦。隨後的敦刻爾克大撤退,英國人再次被德國人趕出歐洲大陸,失去屏障的英國接下來不得不獨自對抗德國,丘吉爾更加焦慮了。

法國投降後,丘吉爾一邊強硬表態英國決不投降,一邊率領英國與德國死磕。作爲一個島國,英國賴以生存的海上運輸線頻繁遭德國潛艇襲擊,丘吉爾一籌莫展。

在後來的回憶錄中,丘吉爾坦承:戰爭期間最令他焦慮的不是德國空軍的轟炸,也不是後來英國遠東艦隊的慘敗,而是鄧尼茨麾下的德國海軍。

爲此,丘吉爾費盡心機要把“隔海觀戰”的美國人拉入陣營,期間,他把自己作爲一名政客的老謀深算和虛僞表現得淋漓盡致。

當年7月,英國下令關閉滇緬公路,切斷了中國抗戰唯一的援助通道。在議會演講時,丘吉爾大言不慚道:大英帝國的對外政策應該靈活務實,在遠東,我們應該放下所謂的面子,答應日本提出的要求。

對美國人,丘吉爾則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時不時和羅斯福套近乎,再時不時同他談到英國艦隊的“歸屬問題”。丘吉爾就是要讓美國人明白:英國現在可以爲美國當盾牌,當然以後也可以把美國人推到前臺,大西洋雖廣袤,但德國的實力擺在那,美國人還真得掂量掂量。

況且,當時德國人也在不遺餘力爭取英國,這一點從英國人在敦刻爾克“僥倖逃脫”和後來副元首赫斯“意外造訪”英國就可看出。

當時,美國人對歐洲戰局都不看好,上上下下被一片悲觀情緒所籠罩。能連任幾屆總統,羅斯福當然不是等閒之輩,在他看來,歐洲打得一團糟正是美國的機會。

一方面,美國願意看到英國被削弱,這也是美國取代英國成爲新霸主的必要條件;另一方面,美國又不願看到在歐洲倒下一個英國而崛起一個更強大的德國,這就面臨一個問題,爲了維持“歐洲平衡”,美國必須對英國伸出援手。

於是,羅斯福力排衆議與英國達成驅逐艦換基地協定,隨後又不顧國內孤立主義者強烈反對而推動“租借法案”。第二年,羅斯福批准向英國提供10億美元的租借援助。

整個二戰期間,美國向盟國放出約500億美元援助,其中英聯邦成員國共得到總額的60%, 而英國一家就拿到270億美元之多。

如此看來,英國人租借幾個海外基地換來的可不僅僅是50艘破舊的驅逐艦,傍上美國這棵大樹纔是換來的最大價值。

文/田瑞安 水平有限,請多指正 ; 原創不易,敬請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