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3岁中进士,做太子伴读,太子当皇帝后却不重用他,全因这个缺点

北宋时期,金溪一户百姓,家中世代耕田为生。有一个儿子取名方仲永,方仲永长到五岁,还没有上过学,但提笔便能写文章,同县的人们对此都感到非常惊奇,花钱请方仲永去写文章,方仲永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就每天带领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就这样,随着方仲永的年龄长大,他的才能渐渐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无独有偶,同样是在宋朝,还有一个真实的神童故事。但是他有跟方仲永不一样,从小是神童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然而他们的结局却十分相似,渐渐沦为平庸。

这个神童就是蔡伯俙。福建福清人,家族中皆是寻常百姓,但他们却十分重视后辈的教育。蔡伯俙天资聪颖,有诗书文章很有天赋。蔡伯俙三岁那年邻居给老父做寿,一位举人献上一篇祝词,蔡伯俙听了两遍就能够背下来,这位邻居惊为天人,于是就建议蔡伯俙的父亲带着他去参加童子试。于是蔡伯俙的父亲背着自己3岁的儿子来到宋朝都城开封,守城的士兵在得知父亲背着儿子来参加童子试的时候,很是惊奇,于是就开玩笑说:“你骑父作马”,没想到蔡伯俙认为士兵是在侮辱父亲,反击道:“父望子成龙”,此言一出,开封城为之震动。

童子科,就是选拔神童的考试,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在唐代得以完善。宋代继承隋唐科举制,自然而然也保留了童子科这一考试。蔡伯俙参加童子试,一路过五关斩六将,顺利进入殿试。在皇帝宋真宗面前,蔡伯俙镇定自若,出口成章,对答如流。深得宋真宗喜爱,于是给3岁的蔡伯俙赐进士出身,并且特招入宫做太子伴读。

太子将来是要当皇帝的,能够成为太子伴读,将来的前途是不可限量的。作为太子幼时的玩伴加同学,将来太子一旦登上帝位,绝对是太子倚重的对象,出将入相也是很有可能,然而蔡伯俙一生却从未受到重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宋真宗令蔡伯俙做太子伴读,目的是让他给太子做个好榜样,协助太子学习。但是蔡伯俙这人从小便有点儿势利,喜欢谄媚奉承。当时东宫还有一位侍读,此人便是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被我们熟知的一代文豪晏殊。太子赵祯因为年纪小,所以贪玩不爱学习。晏殊就总是苦口婆心地劝导太子好好学习。可蔡伯俙呢只知道如何千方百计地取悦太子。官里的门槛很高,太子年幼跨不过去,蔡伯俙就趴在地上给太子垫脚。太子年幼不懂事,看见蔡伯俙处处迎合自己,非常喜欢他。

还有一次,宋真宗唐太子也写一篇文章,但是太子不想写,就让晏殊代笔替写一篇,晏殊就是不写。蔡伯俙得知后,屁颠屁颠的给太子写了一篇文章,真宗得知后,很是不高兴。

这样的爱拍马屁,阿谀奉承的人,若遇到昏君,或许吃得很开,但是等到他和太子都长大后,太子却成了一位明君。

宋真宗去世,太子即位,是为宋仁宗。以宋仁宗和蔡伯俙的关系,蔡伯俙本以为自己受重用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没想到的是宋仁宗却让晏殊当了宰相,而自己却只是当了一个小官,于是就跑去问宋仁宗是因为什么。

宋仁宗赵祯是这样回答蔡伯俙的:“朕小时候年纪小不懂事,也不能明辨对错,经常做一些出格的事情,现在当了皇帝,才知道国家需要忠臣需要真正有才能的人才能富强的道理。”一段话说得蔡伯俙哑口无言,此后蔡伯俙也就没有做过什么大官,一生碌碌无为。

小编有话说:蔡伯俙一生经历真宗、仁宗、英宗、哲宗四朝,直到80岁告老还乡,都没有做过什么大官。而晏殊却成为宰相名垂千古,之后还因为文学才能成为了一代大文豪。这二人一个正直一个圆滑导致了他们不同的人生轨迹和结局。由此可见,圆滑的人在平时可能更受人们欢迎,但是一旦是关系到国家大事,大部分人都会选择正直的人。对此大家是什么看法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