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周朝历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就是平王东迁。成为西周与东周时期的转折点,那么周平王为什么要东迁呢,大家普遍认为平王东迁是为了躲避犬戎这些民族的入侵,但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其实还是值得商榷。

平王东迁并非躲避犬戎

关于平王东迁的原因最早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其中提到了原因、:周避犬戎难,东徙洛邑。

在这之后,平王东迁的故事也就在很长时间内成为定论,这种说法在很长时间内都是主流,且很多史书中都沿用了这样的说法,人们对此深信不疑。

但是在到了近代之后,有史学家提出了质疑。最早的便是钱穆先生,对史学稍有研究,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就是必读的著作,他在文中对平王东迁这一历史事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他指出,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说法其实是有问题的,周幽王虽然是被国内的贵族申侯联合犬戎灭掉的。在这之后,周平王是怎么成功上位的呢?其实就是靠着申侯的帮助。这么说来,背后的大佬就是犬戎,而周幽王是怎么死的呢,实际上就是周平王干掉的,所以钱穆先生就指出了“平王杀父”。

既然如此,周平王根本不用躲避犬戎,且不是敌人,根本不用躲避啊。史学家王玉哲也指出,周平王在继位之后,像申侯、西夷、犬戎这些都是周平王的小弟,根本用不着躲避。这么说来,自从周平王继位,短短一年之间,就和犬戎反目成仇,这么看来确实有点不太正常。

二王并立

我们都知道当时有周平王这样一个君王,但是鲜为人知的是,在周平王在位期间,同时代当时还有一个周携王。公元前771年—公元前750年,也就是说这20年的时间内,存在着两个政权。根据史书记载,在这两个周王并立的时间段内,全天下简直是一片混乱,许多原来的臣子们纷纷逃走。

“二王并立”这样的事件在西周时期可以算是前所未有的事件,可以想象这对平王造成了多大的威胁,为当时的政局产生多大的波及,而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丝毫没有提到过此事,这也显然非常不严谨了。

既然周平王同犬戎没有直接的冲突,甚至造不成根本的威胁,周平王东迁的原因到底是为什么呢?这么说吧,大家还记得商朝的盘庚迁殷吗?其中就有自然自然灾害这一条。而这种状况在周朝也是不例外的。

由于周携王以及自然灾害的影响,周朝的实力可以说是受到了严重的削弱。所以这时的周平王急需强有力的支持力量。来帮他摆脱这样的局面。那么,平王东迁根本原因就能搞清楚了。

当时虽然有申侯等人的帮助,但是周平王的位子根本不稳固。为了将自己的地位以及威望树立,他必须依靠有力的诸侯王来帮助,而他就选择了晋国以及郑国这两个国家作为自己重振王权的帮手。

所以周平王东迁的地点就选在了靠近两国的洛邑。那么,周平王不选择其他诸侯王,为什么非要选择郑国、郑国这两国呢?

周平王为什么选择了洛邑?

先说说晋国,晋国最早是叫唐,分封的国君是周王的亲弟弟唐叔虞,“桐叶封弟”的故事大家想必耳熟能详。在晋国这个地方呢,不仅在经济上有一定的实力。经过多年的发展,在军事上也有一定的实力。

周幽王时期,国内大乱,晋国就曾助平王一臂之力,平王还专门对其进行了嘉奖。所以周平王选择了晋国作为自己的邻国。周平王在东迁的时候,晋国果然帮忙与之东迁,在这之后,周平王还将河南地赐给了晋国。

在“二王并立”初期,很多的诸侯王是站在周携王这边的,晋国也在其中。这样周平王可以说是受到极大的威胁。但是后期形势逐渐改变,周携王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昏庸无道,诸侯对其颇为不满。

公元前760年,在晋国的帮助下,晋文侯等人又联合起来将周携王扳倒,历时多年的“二王并立”终于结束,可以说帮了周平王的一个大忙。

郑国呢,虽然在建立的时间比较晚,是周厉王这段时间成为一个封国,国君是周厉王的小儿子,也就是周宣王的亲弟弟。有了封地之后,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很快就发展起来。到了郑武公在位期间,赢得了周平王的信赖。

郑国和晋国都是周王室的亲属,属于姬姓,这也是周平王对其信任的主要原因。不仅位置合适,军事上都有一定实力,故而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洛邑。

当时的大夫也说道:我周之东迁,晋、郑是依。

结语

所以说,平王东迁的原因,根本没有司马迁想象的这么简单。这中间的诸多纠葛不是寥寥几句就能解释清楚。周平王虽然摆脱了“二王并立”的局面,并且选择了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洛邑作为新的国都。但是周天子的威信在这之后还是一落千丈,最后只能是沦为诸侯的附庸。

参考文献

司马迁:《史记》

钱穆:《国史大纲》

于逢春:《周平王东迁非避戎乃投戎辩》

《左传纪事本末》

作者

锦年,自由撰稿人,历史学爱好者,致力于研究历史。期望用历史垂训鉴戒,塑造集体记忆,鉴往知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