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二战初期,美国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甚至还大量向日本出售军用物资,大发战争财。特别是石油,仅珍珠港事件爆发的1941年前三个月,美国卖给日本的飞机汽油,就比上年增加了131%。所以说,二战前期,号称中立的美国,为了一己私利,不断向资源匮乏的日本大量提供军工物资,实有帮凶之嫌。

事实上,美国之所以对日奉行绥靖政策,目的就是引诱日本进攻强大的苏联,然后坐收渔翁之利。但日本却不懂事,在诺门罕受挫后,转而进攻法属印度支那南部。

日本的“不听话”行为激怒了美国,开始对其实行石油禁运。没有石油,日本的战争机器将难以为继。于是日本人偷袭了美军的珍珠港,美国才正式对轴心国宣战。

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此后的二战进程中,美国并没有立刻向轰炸珍珠港的日本展开报复,反而对德国展开进攻,搞起了所谓的”先欧后亚”,这是为什么呢?

(偷袭珍珠港)

一、“先欧后亚”是美国既定的战略方针。

其实早在日本袭击美国太平洋舰队珍珠港之前,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就已经出炉了。美国之所以迟迟不参战,最根本的目的还是想老牌帝国之间相互厮杀消耗,自己成为新的世界霸主。

想要争夺世界霸主的宝座,就必须控制欧洲。因为自工业革命之后,欧洲一直是世界的中心。如果英法德等欧洲老牌帝国不衰落,美国很难崛起。特别是一战时,美国就曾对掌控世界霸权跃跃欲试,结果在实力依然强大的英法面前,碰了一鼻子灰,只能灰溜溜地返回北美,等待机会卷土重来。

二战的爆发让美国欣喜若狂,当时抵制美国称霸的英法自顾不暇,法国在德国铁蹄下早早投降,英国也被炸得垂头丧气,只得向美国低下了高傲的头。1941年8月14日的《大西洋宪章》,就是英美世界霸权交接的标志性事件,而为了顺利上位世界霸主,首秀出场摆平欧洲问题是当务之急。

(二战中的美军)

二、打德国利于尽快结束战争。

正所谓“擒贼先擒王”,在德意日轴心国体系中,德国无疑是最具威胁的强大对手,1941年底时,德国的武器生产排名世界第一,加上它占领欧洲领土、资源,可以说后劲十足,潜力巨大。

而日本由于本土资源匮乏,不仅工业实力不足为惧,其主力军队还深陷中国战场不能自拔,已经没有什么威胁可言。当务之急,解决欧洲问题刻不容缓。

如果美军直接展开报复攻击日本,那么就要面临消耗巨大的夺岛战。等到击败日本,最少得花两年时间。与此同时德军凭借强大的工业,继续向英苏展开疯狂的进攻。一旦英苏任何一方战败,那么德国将更加难以降服。因此美国要趁英俄尚有实力时,首先对付德国,以避免美军单打独斗的更大损失。

(宋美龄旧照)

三、笼络欧洲盟国的需要。

当时,中国军队正在与日军的血战中苦苦支撑,美国向日本宣战后,以蒋中正为首的国民政府主张美国“先亚后欧”,以解日军之患。为了达到目标,他还命时任中国军事代表团团长熊式辉,在太平洋作战会议上提交提案,希望盟国改变先解决德国再解决日本的战略方针。

1942年底,蒋中正又特意指示宋美龄,出访美国寻求支持,反对“先欧后亚”战略。为此,宋美龄通过演讲来宣扬日本的扩张野心,并在旧金山记者招待会上提到珍珠港日本对美国的暴行,是美国自墨西哥战争以来受到的第一次攻击。

虽然宋美龄的宣传,在美国民众中引起很大共鸣,但美国政府还是认为,当时世界处于领导地位的仍是美英苏三国。英国被德国重重封锁,已经物资短缺行将崩溃,而苏联独挡纳粹百万大军,也损失惨重。两个盟友都急需解围,拉他们一把更符合美国的利益。

就连泰晤士报都说,击败德国意味着盟军开始走向胜利,在这一点上美英苏三国观点完全相同。所以即使是为了笼络两个盟友,为胜利后主导世界秩序做准备,美国也会首先解欧洲之围。

还有一点,就是德国封锁了美国和欧洲的贸易往来,对美国经济造成一定影响。先打德国,尽快恢复欧美贸易,从经济层面来说对美国更划算。

(参考资料:《二战中美国为何采取"先欧后亚"战略——兼论"先欧后亚"战略对中国战场的影响》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