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工资问题,一直是教师们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教师联通着千家万户,他们的工资待遇以及由此带来的喜怒哀乐,也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教师决定着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科技强国和民族未来,国家历来十分重视。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过几次较大的工资改革,加上政策倾斜,教师的工资收入水平有了大幅提升,这是教师们普遍感觉到的。但是,为什么网络媒体上还有那么多诟病的声音,社会舆论也多有争议?

分析起来,原因主要是教师工资结构不尽合理,地区差别过大,财政缺乏保障。此外还有一些具体原因,如:职称申评过于复杂,公平存疑;绩效考核过于具体,教学工作难评价;工资审批太专业、欠透明,教师个人不知道工资多或少是怎么来的;等等。

那么,有没有简便易行、个人容易掌握、各方都能接受的办法呢?这里提出几点粗浅建议,供教师同行们讨论,也为主管部门提供一点参考。

一、调整工资结构,压缩争议空间

目前的教师工资收入,基本工资(岗位+薪级)和绩效工资占了大头,它们都是以职称工资为基准核算构成的。也就是说,职称级别越高,工资收入就越高,反之越低。其中初级、中级、高级职称对应的工资收入差距都在1000元以上。这种单极化的工资结构,越来越被教师们吐槽,调整改革呼之欲出、势在必行。

为此,建议采用5+3+2模式,即资历工资(教龄+学历)占50%,职称工资占30%,奖励性工资占20%,各项补贴同等发放。

第一,顺应师情民意,加大资历工资比重,鼓励高学历者长期或终身从教,稳定教师队伍。

第二,完善职称评价机制,体现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差别,降低职称工资占比,避免职称过度竞争。

第三,单列奖励性工资,给学校自主权,体现多劳多得、奖优罚劣,调动工作积极性。

第四,工资之外的各项补贴,按人头同等发放,体现以人为本理念,彰显人性化尊严。

二、制定统一标准,消除地区差别

随着经济发展和财力壮大,教师工资由县级统逐步向省级、国家级统筹过渡。制定全国统一的教师工资发放标准,一条渠道,按时足额发放,逐步缩小和最终消除地区差别。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教师工资在发达地区保持稳定,而且让偏远落后地区有了提高和保证。优先扶贫教育,体现制度优越,将是长远发展之计。

三、纳入财政预算,确保优先保障

目前的教育经费体制,特别是教师工资的来源和发放,地方自主权过大,主观意志色彩较浓。教师工资优先保障,并按时足额发放到位,在不少地区往往难以保障,成为影响教师工作热情和教育质量的症结所在。纳入国家统一的财政预算和监督,确保教育经费统筹优先、教师工资保障优先,垂直管理,一杆子插到底,将有效解决教育经费和教师工资被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