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再次谈及备受外界关注的2万亿元中央财政直达资金,透露了三点重点信息。

信息一:直达资金助力减税降费落地

为何今年中央首次设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将资金直达基层政府?落实大规模减税降费政策是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李克强在上述会上表示,今年新增财政赤字1万亿元、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同时实施了规模超过2.5万亿元的减税降费政策,其中又以降费为主。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主要靠市县基层落实,减税降费特别是减免社保费主要也是地方政府承担。为此,我们改变了过去的做法,对新增2万亿元财政资金,通过改革建立了“一竿子插到底”的直达机制,及时把基层政府因减税降费产生的财力缺口相当程度地补上。

“如果不采取直达机制,由于基层财政大幅减收,减税降费等助企纾困政策很难第一时间落地,即使名义上减了,也可能从其他方面多收费、增加企业负担。”李克强说。

目前2万亿元直达资金中,3000亿元用于支持新增的减税降费,由税务部门精准落实,通过财政减收来体现。另外1.7万亿元分配至基层市县,用于支持疫情防控、帮扶困难企、居民、保基层运转以及支持重大项目建设。

税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今年1~8月,全国新增减税降费累计达18773亿元。税务总局收入规划核算司司长蔡自力表示,从数据可以看出,党中央、国务院今年出台的一系列减税降费政策措施直达市场主体,实实在在减轻了企业负担,增强了市场活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信息二:直达资金速度明显快于往年

疫情冲击下,为了快速给困难企业和居民纾困,也是首创直达资金机制的另一大因素。

李克强表示,往年财政资金层层分解下达平均用时超过120天,今年新增资金预算指标7天就下达到基层。

今年6月审计署公开披露数据显示,在去年抽查3848.76亿元中央投资专项,从发展改革委下达计划到财政部下达预算,平均用时65天。19省份收到23997.33亿元中央转移支付后,各级财政分解下达平均用时125天,至年底结存337.59亿元。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施正文对第一财经分析,部分预算资金拨付不及时是一个长期存在的老问题。在今年疫情特殊时期,基层财政特别困难,为缓解资金层层审批下拨影响效率,中央财政将新增2万亿元资金直达基层,就是将这笔“救命钱”尽快给地方,用于困难企业和群众。

当然,由于2万亿元直达资金需要中央财政发债逐步筹集到位,新增资金预算指标下达后,相应资金逐步到位。

财政部数据显示,截至8月中旬,在实行直达管理的1.7万亿元资金中,1.558万亿元已经拨付至市县财政,占比约92%,考虑到部分省级政府被允许预留部分资金用于救急,直达资金基本拨付至市县基层政府。

李克强表示,今年养老保险中央调剂基金等1.77万亿元直接用于民生的资金,也参照直达机制监控管理。

这意味着纳入直达资金监管的资金超过3万亿元。财政部建立直达资金监控系统,在对直达资金单独下达、单独标识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动态监测,确保数据真实、账目清晰、流向明确。

比如,为了确保这笔直达资金真正用到困难企业和人员身上,直达资金采取受益对象实名制管理,即市县确定需要帮扶的困难企业和人员需建立实名台账,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关规定将资金直接发放到受益对象,不得违规将资金转至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然后再拨付到受益对象。

信息三:直达机制好的做法可制度化

“基层同志反映,今年的直达资金下达速度空前,为地方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提供了支撑。市场主体也表示,今年对减税降费感受最深,特别是社保费降得多,有力支持了企业稳定岗位和生存发展。”李克强说。

他表示,直达机制作为一个应急性举措、阶段性办法,在实施过程中可以积累一些经验,好的可行的做法将来也可以研究作为制度性安排。

由于直达资金机制首次设立,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目前相关部门正在不断优化制度,总结经验。

财政部预算司司长李敬辉近期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为了进一步用好管好直达资金,下一步财政部将盯紧直达资金使用,加强直达资金监管,强化问题整改落实,并及时评估完善政策。

比如,针对地方反映的一些直达资金具体操作问题,财政部已经发文明确,包括允许地方将预计年内难以形成实际支出的直达资金,调剂用于其他具备条件的项目,减少资金闲置沉淀;允许地方将抗疫特别国债资金用于弥补前期已经发生的抗疫经费缺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