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藍廳論壇|新冠疫情下,該如何彌合全球治理的一道道鴻溝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目睹在公共衛生、世界經濟、國際秩序、全球治理等各領域危機相互疊加所帶來的衝擊。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9月28日表示:“在後疫情時代,我們的世界究竟向何處去?在這個問題上,各國都不能掉以輕心,更要防止作出錯誤的抉擇。”

隨着“後疫情時代”的到來,全球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9月28日晚,近百名中外專家學者出席“後疫情時代的國際秩序和全球治理”藍廳論壇,爲世界向何處去貢獻智慧。

當疫情肆虐全球時,各國、各羣體本該走得更近、共克時艱,但事實並非如此,該如何彌合橫亙在眼前的一道道鴻溝?

面對疫情時,國家間的世界觀鴻溝

“新冠肺炎是對全球治理的一個巨大考驗,這種考驗不亞於一場戰爭。”英國劍橋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高級研究員馬丁·雅克(Martin Jacques)在28晚的“可持續發展與脫貧”分論壇上指出,這場疫情之所以破壞了全球治理,是因爲各國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時,都只願意關注自己國內的情況,將之視爲國內危機而非全球性危機,不去想怎麼向其他國家學習,反而讓國與國走得更遠。

今年3月,當新冠疫情剛開始向全球更廣範圍蔓延時,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在通報會上表示,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情況,沒有一種“一刀切”的方案。在雅克看來,全球的疫情應對模式可分爲三種,一種爲東亞國家方式,它們的相似之處在於政府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並贏得了民衆的信任;第二種爲歐洲國家模式,強調抑制病毒擴散,而非消滅病毒;第三種則是美國和巴西的應對方式,政府的作用淡化,經濟需求置於抗疫之上。“不同做法的帶來的影響是深遠的,我們看到美國的做法失敗了。”

《金融時報》4月的報道稱,面對疫情時的不同應對能夠體現出國家間的世界觀分歧,美歐有相似之處,但在一些性命攸關的問題上,兩者大不相同。美國把經濟看得比人命重要,而歐洲國家從2008年金融危機中吸取教訓,在疫情中的主要目標是救助普通民衆。這種世界觀的鴻溝即使美國總統特朗普卸任了也無法彌合。

另一個引人關注的問題則是疫情下的中美之間的差異。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在論壇開幕式發言中表示,在過去一個世紀,美國提倡人權外交,並將維護國際社會的穩定作爲責任和目標。但是近年來,我們懷疑美國正在離這個目標越來越遠,甚至是反向而行。而中國外交的優點在於不向任何國家施加威脅。中美之間的戰略穩定性至關重要,這還將關係到亞洲的和平和穩定。

今年許多專家學者及媒體討論“中美是否會陷入新冷戰”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學部主任周弘在28日的分論壇討論環節表示,“新冷戰”的說法有些悲觀,研究當今國際關係時,很多過激反應來自美國。我們需要冷卻緊張局勢,以展望未來的方式看待問題。在探討“中美關係走向何處”時,應該保持兩國民間合作渠道,人民是驅動力,而不是國家的某個領導人。

“疫苗民族主義”造成科學和政治間的鴻溝

目前,疫苗無疑是遏制新冠疫情傳播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全球新冠疫苗研發競賽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推進,但暫無試驗數據充分證明某種疫苗安全有效。“疫苗民族主義”成爲中外學者關注的話題。

新華社25日消息稱,中國已有11個新冠病毒疫苗開展臨牀試驗,其中4個新冠病毒疫苗已進入Ⅲ期臨牀試驗。美國方面,《紐約時報》9月初報道稱,特朗普有意在11月3日選舉日前分發新冠疫苗,但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主任羅伯特·雷德菲爾德表示,疫苗有望在明年3月底或4月就位。而俄羅斯早在8月11日就率先註冊了全球首款新冠疫苗“衛星-V”,俄羅斯衛星網9月29日報道稱,莫斯科已經有超過3000人接種“衛星-V”疫苗,沒有人出現任何問題。

距離新冠疫苗批量生產和上市越來越近,疫苗如何在全球範圍內分發、誰該優先接種疫苗成爲一個爭議性問題。美國卡特中心中國項目主任劉亞偉在28日的分論壇中向所有參會嘉賓拋出問題——如何應對“疫苗民族主義”。

對此,世衛組織前總幹事陳馮富珍28日表示,2009年禽流感暴發時也曾出現過“藥品民族主義”情緒,有國家認爲可以用金錢購買生命。在後疫情時代,應該通過建立對話、尊重基於準則分配的機構,來避免“疫苗民族主義”。

圍繞新冠疫苗的分發,中方已經明確表態。據新華社報道,國家主席習近平22日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表示,中國已有多支疫苗進入Ⅲ期臨牀實驗,研發完成並投入使用後將作爲全球公共產品,優先向發展中國家提供。

美國喬治城大學外交關係委員會全球衛生計劃主任托馬斯·波利基(Thomas Bollyky)今年8月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採訪時坦言,“西方國家肯定存在疫苗民族主義,在美國和英國的呈現形式是政府壟斷大量初始疫苗供應。” 每個有早期疫苗供應的政府最終都會將其中一些疫苗用於外交。

在8月14日刊發的美國《科學》雜誌上,美國外交關係委員會網絡安全和全球健康高級研究員戴維•費德勒發表文章稱,疫苗民族主義在美國有加劇之勢,這種無效的民族主義造成了科學和政治之間的鴻溝,使新冠疫情進一步惡化,削弱了科學和健康外交(health diplomacy)取得的成果。

因疫情加深的貧富鴻溝

新冠疫情不僅擾亂了全球經濟秩序,還在使貧富差距急劇擴大。聯合國經濟社會事務部今年7月發佈的《202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預計,2020年全球將有7100萬人重回極端貧困,貧困人數自1998年來首次出現上升。BBC今年9月發佈的全球調查也顯示,全球貧富不均正在加深,貧困國家受到疫情衝擊更加嚴重。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學部主任周弘在28日的分論壇上提出,新冠疫情從某些層面加速了新技術的應用和企業的效率,加快了科技創新,這些技術應用的不普及將導致社會發展的不均衡和國家之間鴻溝的加劇。同時,疫情還導致男女貧困差距加大,新冠危機將大幅增加婦女的貧困率。這些貧富鴻溝將對2030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產生影響。

新冠疫情正在使不平等的社會變得更加不平等,美國就是一個例子。美國政策研究所9月的最新報告顯示,疫情下美國億萬富翁們的財富卻在持續增加,該研究所對全美643位身家超過10億美元的富翁在疫情期間財富變化統計發現,從3月中旬到8月中旬,這些富豪的財富共增加了8450億美元,相比3月初增加了29%,如果平均到每一天,相當於這600多位富豪每天增加47億美元財富。

處於財富金字塔頂端的美國富豪們與普通人形成了鮮明對比。美國勞工部9月24日發佈的數據顯示,首次申領失業救濟人數已經增至87萬,是疫情前水平的大約4倍。《紐約時報》9月23日的報道稱,“美國是世界上最富的國家,卻有着最大的貧富差距。”

責任編輯:武曉東 SN241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