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工作队邀请专家设计便民桥

“麻地教育太落后,重视教育的家庭应多给积分。”“现在全国都在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我建议将村民室内外环境卫生作为积分的一个内容。”这是近日麻地村扶贫工作队为编制《麻地村产业发展积分制分红管理办法》讨论的一个场面。为了使该管理办法公平、实用,在讨论会上,扶贫工作队员互不相让。据了解,该积分制分红管理办法将适用于麻地村冷水鱼养殖产业、万头母猪培选育产业,两个产业总投资4509万元,能够让全村人彻底走出贫困。

梦开始的地方

“我们麻地人祖祖辈辈太苦了,以往每逢赶集天,集镇上的人看见脚穿水筒鞋、肩背破背箩的,就知道是麻地人。”村委委员杨朝先回忆起来感慨良多。

麻地村位于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是乌蒙山腹地深度贫困村,因地势偏远,交通不便,2019年以前贫困发生率曾长期超过60%。该村有常住人口524户256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60户1753人。

事实上,麻地村属于镇雄县的一块“飞地”,山高谷深、山河相间,进入麻地需要穿过彝良县境内10公里路程。由于通路较晚,群众出村需要跋山蹚水,一年四季都穿水筒鞋便成了麻地人特有的“标签”。因贫困程度较深,麻地村被外村人称为“一个让人头皮发麻的地方”。

2019年2月,云南省委在省直机关、省属企业以及昆明市、玉溪市选派了50名年轻干部到镇雄县帮助脱贫攻坚,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择选王必香作为其中之一派驻到了麻地村。

“刚入村时感觉压力特别大,64%的群众居住危旧房,8个村民组不通路,群众收入支撑不足,还是远近闻名的产业‘空心村’,村党总支连续两年被评为软弱涣散党组织。诸多历史性的欠账都必须在两年内解决,压力大、任务重。”王必香对《中国电子报》记者说。

作为村级脱贫攻坚指挥长,为啃下麻地村这块“硬骨头”中的“硬骨头”,王必香从强化党建工作入手,科学搭配村内多支脱贫攻坚队伍,建立起“7天一计划,3天一研判”等工作推进机制,选派脱贫攻坚“片长”“第一小组长”,成立扁平化、高效化的作战单元,有效解决了基层党建虚化、弱化、边缘化,以及扶贫工作力量分散、责任不清、效率不高等问题。

在配强工作队伍、理顺工作机制后,王必香与脱贫攻坚指挥部21个成员立下心志:用两年的青春,建设一个崭新的麻地,通过实干在麻地实现“汔可小康”的美好憧憬。22名扶贫干部与麻地村群众一道,开启了一段深度贫困村的“逐梦之旅”。

安居梦

建档立卡贫困户马廷华是麻地村桐麻组村民,一家四口人住在半山腰的两间土墙房里。2019年5月,政府为其安排了农村危房改造指标,但马廷华却高兴不起来,原来是在建房过程中面临无启动资金、无安全选址的难题。为此,扶贫工作队帮助马廷华选址达20余次,最终选定建房位置,并为他协调施工队和建材。“能住上宽敞明亮的平房,这是我以前不敢想象的,真的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住进新房的马廷华动情地说。

为按期完成大量农村危房改造任务,王必香主动担任危房改造攻坚组组长。他克服交通不便、运距远、施工难度大、物化成本高等不利因素,坚持一户方案、一户一推进、一户一销号。自2019年以来,共组织实施248户农村危房改造,高质量实现危房“清零”,群众曾经居住的“茅草房”、“叉叉房”、“烂瓦房”全部换成了新房。

麻地村有三个村民组成为整体易地搬迁对象,他们的安置点位于县城南部新区,居住条件和配套服务非常优越。然而,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却表示“不愿搬、不敢搬”。为此,麻地村扶贫工作队率先在全县制定了易地搬迁宣传手册和音频资料等,启动了“党的声音在耳边”大喇叭工程,实行干部包户包人制度,对部分易地搬迁户反复做工作达上百次,通过真情和诚心有效化解了群众的顾虑。到今年3月,麻地村88户易地搬迁户全部搬迁入住。“以前我害怕易地搬迁,现在搬上来后,孩子在县城学校读书,成绩比以前好了,妻子在县城也有活计做,老家的土地全部种上了方竹。如今,我可以更安心地在外面务工了,易地搬迁彻底改变了我的家庭。”易地搬迁户王从富兴奋地说。

就业梦

在安微芜湖盾安公司,有一条生产线被命名为“罗坎生产线”,该生产线工人大多来自麻地村,领班为麻地村原副支书王贤刚。2019年,为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组织化程度,麻地村选派副支书王贤刚带队,将在家闲置劳动力定向输出到安徽芜湖务工。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现在安徽芜湖已成为全镇稳定的劳动力外输渠道。

疫情发生以来,面对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与劳动力在家闲置的困局,王必香带领村级指挥部,主动与安徽芜湖、广东东莞、浙江永康等地劳动部门和用人单位对接,定向输出全村闲置劳动力,实现“出家门、上车门、进厂门”一站式服务,全村有劳动能力的家庭已实现一人以上稳定就业。

产业梦

王必香告诉《中国电子报》记者:“我是来自工信部门的干部,有过抓产业的经历,如果不能发挥自身优势为麻地村培育脱贫产业,我会觉得非常遗憾。”立足于麻地村丰富的冷水资源、成片荒山荒地、500亩闲置的集体林场,王必香提出了发展冷水鱼养殖、方竹种植、母猪培选育三个产业的设想和愿景。在省工信厅和行业主管部门大力支持下,三个产业陆续启动,顺利推进。其中,投资226.1万元的麻地村冷水鱼养殖基地已于今年3月5日建成投产,投放鲟鱼2万尾、齐口裂腹鱼3万尾,明年春节前可发挥效益;方竹种植面积已达2500亩,长势良好;总投资4283万元的麻地村猪猪侠万头母猪培选育基地正建设圈舍及附属设施,预计10月底建成投产。

麻地村产业发展从空白到起步,从构想到行动,从规划到实施,深度贫困村产业兴旺的梦想正逐步实现。

教育梦

周遵义和周遵杰兄弟原是麻地村官仓小学的学生。今年春季学期,两兄弟转到镇雄县城高山大地易地搬迁安置点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就读,告别了以往每天来回奔波4个小时的求学路。然而,让两兄弟高兴的不光是来到县城读书,而是定期接到支教老师的电话和寄来的书籍。

2019年夏天,麻地村组织实施了为期一个月的大学生支援麻地村脱贫攻坚行动,帮扶队从四川外国语大学等高校邀请了10位志愿者,为麻地村170名学生开展暑期支教。通过1个月辅导,学生学习习惯和成绩明显改善。

谈到教育,王必香有一肚子话要讲,他告诉记者:“麻地村的贫困,最根本的还是表现为素质性贫困,教育太落后。近五年,全村卡户家庭学生中,高中及中职学生数量仅占比9.5%,大学及以上学生数量仅占比1.7%,教育初级化特征明显。除了抓好控辍保学,帮助改善教学设施和教学质量外,我们重点是灌注教育理念。我现在每月至少要开三次以上群众会,每次必讲教育。麻地村的文明实践超市和产业积分制分红也是将教育作为重要积分砝码,目的就是想让全村形成重视教育的氛围。”

美丽乡村梦

“麻地村森林覆盖率达75%,这里本身就是天然的山水画卷。我们在此基础上,实施了乡村净化、亮化、美化工程,希望让这幅画卷更加灵动和多彩。”王必香表示。

一年多来,麻地村脱贫攻坚指挥部带领村民实施饮水安全工程18件,新建水池36个,解决了全村所有农户饮水安全问题;协调推进村组道路建设,新建村组道路38.3公里,连户路2万平方米,18个村民组已全部通硬化路;新建综合文化活动广场和苗族文化活动场所各1个;积极争取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资金支持,实施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安装太阳能路灯116盏,修建垃圾焚烧池11个、公厕一个,正在建设便民桥4座。

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彻底改变了麻地村偏远落后的旧面貌,一幅山清水秀、欣欣向荣的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极大地提升了村民们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据悉,目前麻地村36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已全部解决,达到了脱贫条件。“下一步,在确保如期实现高质量脱贫的基础上,我们将着手编制麻地村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前谋划和布局乡村振兴事宜,将前期工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制度化,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王必香表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