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战结束后,我军已经意识到想要和国军和平谈判根本不可能,想要保卫胜利的果实还是要靠战斗,当时作为新四军第三师师长的黄克诚,立刻向中央和毛主席提出来经营东北的战略构想,立刻得到中央和毛主席的同意。

其实选择经营东北是有一定原因的,因为我们的老大哥苏联在1945年的8月8日,正是对日宣战,宣战的第二天,苏联就派出军队进入中国的东北,随后150万苏军两路夹击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军精锐关东军,关东军可以说是日军的精锐,但是在经历过和德国作战的苏军面前,关东军似乎不堪一击,很快就败退,。最终苏军占领了中国东北地区,50多万关东军向苏军投降,当然关东军的军火库的武器也被苏联给接收了。

苏军在东北

我们都知道当时我党和苏联的关系不错,所以延安方面也时刻关注着苏军的进展,想不到苏军这么快就占领了东北,加上黄克诚的建议,毛主席决定立刻派部队向东北进发,在8月11日,吕正操,张学思还有李运昌等人就率部队向东北挺进。

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尽量在东北发展自己的根据地,顺便接收日军的武器,苏联方面也答应将日军的武器送给我军,毕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最先进入到东北的哪一支部队呢?是李运昌的冀热辽军区部队。

当地人给苏军当向导

更准确的说,是冀热辽军区第十六军分区,当时的军分区司令员是曾克林将军。曾克林率部一马当先进入了东北,并且在当月的30日,和苏军会师,当时苏联老大哥对咱们确实也比较照顾,将收缴的一些日军武器交给了曾克林所部,当时都有什么东西呢?

日伪军的3000多支步枪,50多门迫击炮,70多挺轻重机枪和各型子弹10万余发。

这对于一向装备简陋的我军来说,确实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这还不算什么,等到4天后,曾克林所部到了锦州,在这里他们又有所收获。

曾克林所部收缴了伪满一个满编旅的装备:包括步兵炮8门,迫击炮20门,轻重机枪200挺,步枪3200挺,汽车20辆。

对于一向节省的我军来说确实发了一笔横财,身为军分区司令员的曾克林也十分可观,他给中央的电报说:东北遍地都是武器!

当时的火炮

其实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是也足以说明当时日军留下了众多的武器,也正是曾克林的乐观,让我军最初吃了大苦头,当时的挺进东北的部队,按照命令大多数都没有带武器前去,按照曾克林的说法,咱们不带武器,到了东北就可以随后捡了不是吗?

而且轻装上阵,速度也快了不少,但是事实并不是如此,等到这些部队到了东北根本没有武器,或者说苏联根本不愿意将武器给我们了。因为他们和当时的国民政府签订了条约,也就是《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按照这个条约的规定,苏联要将东北交给国民政府,毕竟当时国民政府代表了中国,苏联虽然和我军友好,但是也不想刺激国民政府。

所以后续部队来了,满心欢喜的等着武器,结果发现没有了,人家苏军根本就不给你,当然了也有例外,比如黄克诚的三师是违抗上面的命令带着武器前来的,因此他们倒不担心武器的问题。最终我军只能靠着自己,比如接收兵工厂,修复之前的武器,造自己的武器,才有了后来东北部队的发展。

曾克林将军

当时因为曾克林的报告,让上级产生了错误的判断,让我军在东北十分被动,这和曾盲目乐观也有点关系,可以说他的盲目乐观犯了大错,我们甚至大胆猜测,这和他曾将军后来不停的降职有关,最终这位最早进入到东北的将军只被授予了少将,而他的很多属下则是上将或者中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