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化網中國泉州訊(陳家服 陳瑜/文 圖)爲隆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1週年暨南音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1週年,歡度中華民族傳統中秋佳節,由泉州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泉州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由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泉州市南音傳承中心、泉州市非遺保護中心共同承辦的“千秋古城望明月”——泉州市第三屆整弦排場過枝套曲弦管古樂會,於2020年9月29日下午在泉州市區南音藝苑隆重舉行。

光臨本次古樂會嘉賓芳名:

王亞君:中國僑聯副主席、福建省僑聯前主席

莊晏成:原省文化廳副廳長、正廳級巡視員

陳惠平:泉州市文旅局局長

夏麗清:泉州市文聯主席

孫少磊:泉州市文旅局副局長

龔萬全:泉州市委宣傳部前副部長、正處級調研員

張鎮國:原泉州市文廣新局局長

肖一鳴:泉州市文聯副主席

鄭國權:原泉州市文化局副局長、泉州市文聯前副主席

吳世安: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廈門南樂團前團長

陳強岑:福建省南簫專委會會長、著名簫笛藝術家

王秀怡: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廈門南樂團國家一級演員

張國雄:廈門市南音研究會會長

陳美瑜:廈門市南樂團唱腔指導老師、廈門市級南音傳承人魏紅:廈門市金風南樂傳習所副理事長

劉修槐;漳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會長

楊桔平:漳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副會長

陳少波:泉州市文旅局非遺科科長

丁聰輝:泉州市非遺保護中心主任

莊小波:泉州市南音樂團團長

陳超敏:泉州市嗓音學會副會長

黃飛虎:漳州市漳浦 縣南音協會會長

陳坤鑫:香港陳氏宗親總會永遠名譽會長

施班升:菲律賓長和郎君社總社原音樂主任

郭榮顯:晉江市金井鎮南音事業慈善家

詹維亮:晉江市深滬鎮南音事業慈善家

蔡龍眼:和諧光電(泉州)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

李建瑜:泉州市一見樂器公司董事長

杜志陽:泉州市御音齋樂器有限公司董事長

黃荷山:福建省閩南建築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黃淑英: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蘇詩詠: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夏永西: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楊翠娥:國家級非遺傳承人

何少若: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前副主席

尤春成: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前副主席

據悉,南音傳統規制的奏唱有多種形式,目前基本上只見“什錦唱”這種“大會唱”形式,而整弦排場過枝奏唱是南音(泉州弦管)唱奏的最高形式,已失傳70多年。

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主席謝萬智介紹,“整弦排場過枝套曲弦管古樂會”,是保護、搶救和傳承弦管古樂的重要舉措,也讓當今的聽衆欣賞到優秀傳統音樂藝術文化的美妙旋律,又從中領略到中國禮樂的獨特呈現;更是履行泉州南音申遺文本‘弦友正規演唱要嚴守祖傳的禮儀規制,保持古士君子之風’莊嚴承諾的實際行動。整弦排場唱的是“過枝套曲”,是由同一管門中不同滾門或曲牌、不同節拍型的曲目,通過過枝曲過渡組成的套曲。多數是從“和指”後由七撩拍開始唱到疊拍,以“煞譜”結束。這種安排,慢頭慢尾、不同滾門(或曲牌)、不同節奏型曲目、“指、譜、曲”三大類別都齊備,既體現弦管古樂的豐富性與系統性,又避免使那些藝術性高、節奏緩慢、唱奏難度大的上撩曲的佚亡。

演出曲目單:

一、相思引

1、簫指《月色卜落》

執拍:蘇詩詠(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藝術顧問、南音國家級傳承人)

琵琶:王良辰(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兼南音器物研製委員會主任)

三絃:李建瑜(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會員、泉州風雅弦管樂社祕書長)

洞簫:陳建新(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兼祕書長、南音南安市級傳承人)

二絃:夏永西(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兼副祕書長)▲

2、啓曲《昨暝夢》

唱曲:陳麗娟(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南音泉州市級傳承人)

琵琶:蔡家樂(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南音晉江市級傳承人)

三絃:吳明宣(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理事、南音晉江市級傳承人)

洞簫:吳鴻藝(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兼藝委會副主任、南音晉江市級傳承人)

二絃:蔡志剛(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理事兼南音器物研製委員會副主任)▲

3、曲《遙望情君》

唱曲:楊映娥(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理事)

琵琶:李建瑜(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兼南音器物研製委員會主任)

三絃:吳璨瑩(泉州師院南音專業碩士研究生)

洞簫:陳連發(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南音泉州市級傳承人)

二絃:王良辰(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兼副祕書長)▲

二、相思引過錦板

4、過枝曲 《因見花開》

唱曲:蔡秋萍(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理事)

琵琶:蔡家樂(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南音晉江市級傳承人)

三絃:龔錦儀(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理事、南音泉州市級傳承人)

洞簫:蔡志剛(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理事兼南音器物研製委員會副主任)

二絃:吳明宣(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理事、南音晉江市級傳承人)▲

三、錦板

5、曲《聽見杜鵑》

唱曲:傅碧暉(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會員、泉州風雅弦管樂社祕書長)

琵琶:李建瑜(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兼南音器物研製委員會主任)

三絃:黃東漢(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兼副祕書長)

洞簫:王良辰(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兼副祕書長)

二絃:楊翠娥(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藝術顧問、南音國家級傳承人)▲

6、曲《鼓返五更》

唱曲:吳明宣(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理事、南音晉江市級傳承人)

琵琶:蔡家樂(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南音晉江市級傳承人)

三絃:吳璨瑩(泉州師院南音專業碩士研究生)

洞簫:吳鴻藝(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兼藝委會副主任、南音晉江市級傳承人)

二絃:蔡志剛(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理事兼南音器物研製委員會副主任)▲

四、錦板過福馬

7、過枝曲《心頭思想》

唱曲:龔錦儀(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理事、南音泉州市級傳承人)

琵琶:李建瑜(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兼南音器物研製委員會主任)

三絃: 傅碧暉(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會員、泉州風雅弦管樂社祕書長)

洞簫:黃東漢(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兼副祕書長)

二絃:王良辰(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兼副祕書長)▲

五、福馬

8、曲《感謝公主》

唱曲:蔡華容(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理事、南音晉江市級傳承人)

琵琶:龔錦儀(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理事、南音泉州市級傳承人)

三絃:吳明宣(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理事、南音晉江市級傳承人)

洞簫:蔡家樂(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南音晉江市級傳承人)

二絃:吳鴻藝(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兼藝委會副主任、南音晉江市級傳承人)▲

9、曲《師兄聽說》

唱曲:蘇詩詠(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藝術顧問、國家級傳承人)

琵琶:楊翠娥(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藝術顧問、國家級傳承人)

三絃:傅碧暉(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會員、泉州風雅弦管樂社祕書長)

洞簫:陳連發(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南音泉州市級傳承人)

二絃:夏永西(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藝術顧問、南音國家級傳承人)▲

六、福馬過雙閨

10、過枝曲《幸逢元宵》

唱曲:吳璨瑩(泉州師院南音專業碩士研究生)

琵琶:龔錦儀(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理事、南音泉州市級傳承人)

三絃:吳明宣(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理事、南音晉江市級傳承人)

洞簫:吳鴻藝(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南音晉江市級傳承人)

二絃:蔡志剛(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理事兼南音器物研製委員會副主任)▲

七、雙閨

11.曲《荼縻架》

唱曲:楊映娥(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理事)

琵琶:楊翠娥(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藝術顧問、南音國家級傳承人)

三絃:李建瑜(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兼南音器物研製委員會主任)

洞簫:陳建新(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副主席兼祕書長、南音南安市級傳承人) 二絃: 王良辰(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兼副祕書長)▲

八、和譜

12、譜《四時景》

執拍:蘇詩詠(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藝術顧問、南音國家級傳承人)

琵琶:蔡家樂(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副主席、泉州市首屆中小學南音比賽金獎獲得者)

三絃:吳明宣(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理事、南音晉江市級傳承人)

洞簫:吳鴻藝(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常務理事、南音晉江市級傳承人)

二絃:蔡志剛(泉州市南音藝術家協會理事兼南音器物研製委員會副主任)▲

附:整弦排場過枝套曲弦管古樂會簡介

泉州南音(弦管)歷史悠久、內涵豐富,因繼承唐宋以來的音樂傳統而被譽爲“中國音樂的活化石”。2009 年,泉州南音(弦管)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整弦排場是一種較爲正式隆重的弦管演奏形式,常用於宗教民俗活動以及館閣樂社交流互訪。演奏時講究排場,隆重時常佈置華麗講究的演出舞臺。整弦排場的奏唱內容嚴格遵循相同的管門和門頭(滾門),撩拍由慢到快的規律安排曲目,弦管界稱爲“排門頭”。所演奏的指套、曲以及譜的整套曲目,須爲同一管門。轉換同一管門的不同門頭(滾門)的曲牌時,須以“過枝曲”過渡連接。該形式規模較大,內容豐富,保留了宋元以來按照宮調選擇曲牌演唱的古老傳統,具有重要音樂價值。具體演奏程序如下:

排場演奏遵循“和指”(序部)、“唱曲”(身部)、“煞譜”(尾部)的程序演奏。序部演奏指套,即起始合奏一套或一折“指”,先和簫指,由經驗豐富的“枝頭”(俗稱“起曲頭”)司拍;身部唱曲,所唱曲目的管門和門頭(滾門)與指套的管門和滾門相同。如指套演奏四空管的“二調”,隨後所演唱曲的門頭也須爲“二調”。若轉換到其他滾門時,則須演唱一首“二調過長滾”的過枝曲作爲過渡連接。同時,唱曲遵循由慢到快的節拍原則, 由帶慢頭的七撩拍的曲先唱起、過到三撩拍、再到一二拍、疊拍、慢尾等,形成由長拍到短拍循序漸進的架構。曲與曲之間不得間斷,由“過枝曲”銜接上下滾門,一氣呵成。全場奏唱曲目不能有所重複;尾部演奏譜,所演奏曲目的管門與指套和曲的管門保持一致,此後方可結束全場。

挖掘和復原弦管古樂整弦排場形式,對於理解中國傳統音樂的形態發展規律具有重要意義。20 世紀四十年代末,泉州城區、安溪湖頭、晉江深滬等地仍有整弦排場舉行,但因弦管文化的日漸式微,這種傳統演奏形式在實際音樂生活中已不多見。近年來陸續發現並出版的曲譜文獻推動了弦管界對此種形式的關注,以國家級傳承人晉江蘇統謀和安溪陳練爲代表的南音傳承人先後舉辦相關活動,讓世人得以窺見弦管整弦排場這一獨特的形式與面貌,意義非凡。本次整弦排場過枝套曲弦管古樂會力求恢復古樂傳統,重現昔日盛況,促進切磋交流, 以期發揚光大。

(執筆: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副研究員陳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