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自此之後,陽消陰長,天氣逐漸轉涼,黑夜長過白晝。

《千金月令》中說:“秋分之日,勿殺生,勿用刑,勿處房帷,勿弔喪問疾,勿大醉。君子當齋戒靜專以自檢。”

秋分的關鍵詞,是戒、定、靜。

白晝變短,黑夜變長,似乎也在提醒我們,秋分過後,不要再把白天的緊張與匆忙,帶進漫漫長夜,“使志安寧,無外其志”,這時,沒有什麼比好好睡一覺,更重要的事了。

1;秋分,最忌熬夜“散陽氣”

秋分之後,陰氣漸旺,陽氣漸衰。我們要順應天時的變化,調整作息的時間。儘量提前睡覺,不要熬夜。使體內的陽氣得到好的潛藏,得到充分地休息,這樣白天才有精神。

在宋朝時,秋分當日百官放假,不上朝,在家裏好好休養一天~在古人眼裏非常重視順應天時!

如今的我們,在工作的間隙也要注意休息,可以大腦放空,看看遠處。也可以戴上眼罩,小憩片刻。午時略睡半小時,能提高整個下午的工作效率。

秋分後陽消陰長,會出現2種情況,一類人睡不醒;一類人難以入睡。

對於秋分前後,身體無法適應陰陽變化,出現難以入睡的情況,我們可以通過點揉穴位的方法來改善。其中一個很有效的穴位,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失眠,都有很好的改善效果。這個穴位就是印堂穴,被稱爲通用的鎮靜“安眠方”。

印堂就在我們的眉心,兩眉頭連線的中點處。印堂既屬心又屬腦,它的顏色變化還可以反映一個人的神志狀態,一般勞心耗神的人,印堂容易發紅,也常常意味着睡眠有問題。

怎麼用好這個鎮靜“安眠方”呢?

每天晚上臨睡前,將食指和中指併攏,從印堂的位置開始,然後螺旋狀往上按摩,這樣反覆按揉3~5分鐘,對睡眠很有幫助!或者找一粒綠豆,用膠布貼在印堂的位置,給它一種壓迫感,第二天早上再取下。

注:睡不醒是什麼原因呢?中醫認爲“陽入陰則寐(睡)”,秋分過後陰長陽消,你睡不醒,說明你陽氣弱,這時你按揉申脈穴可以解決這個問題!或者敲打大包穴。

2,秋分之後,溫燥變涼燥

之前和大家說過,秋天的特徵是燥,但秋分之後,燥的性質就會改變了。

秋分之前,尚有夏天的餘熱,天氣晴暖而乾燥,燥與溫熱結合,是溫燥。而秋分後,氣溫逐漸轉涼,還帶着一絲絲近冬的寒氣,燥與寒結合,便成了涼燥。

人體感染了涼燥,則會感覺身體發冷、鼻塞、頭痛無汗、咳嗽有痰而少的症狀。對於涼燥,養生要點在於溫潤。

涼燥的原因不僅僅是津液不足,而是外來涼燥之邪,使肺氣閉鬱,津液不能宣降佈散到全身。

所以要用溫熱、辛通之品,把津液生髮出來,讓它正常地流通到全身,自然就潤燥啦。

針對涼燥,推薦給大家一個食療方:芝麻甜杏茶,它是由吳鞠通的杏蘇散改良而成。

芝麻甜杏茶

原料:黑芝麻30克,甜杏仁50克,蜂蜜適量

做法:

1、將黑芝麻炒熟研末,和甜杏仁一起放入攪拌機中,加250ml水攪拌成漿。

2、服用時,加蜂蜜1-2匙,要趁熱喝(不燙嘴),才香,纔有風味。

(溫馨提示:杏仁建議選用超市買的甜杏仁,它有很好的潤腸通便效果,常做食用,我們店鋪裏也有價廉物美的甜杏仁)

3,秋分重點保護好這三個穴位

民間有諺語叫“春捂秋凍”,意思是到了春天不要着急脫衣服,還可能有倒春寒;到了秋天也不要着急添衣服,因爲可能還有秋老虎。

但是過了秋分,就要特別注意保暖了。

深秋的秋風已裹挾着寒氣,不似初秋時還有暑熱之氣存留。這時候如果不護好肌膚腠理,風寒之氣就會趁虛而入,身體是最不喜歡寒氣的了。

所以從秋分開始,就特別要注意保暖了,尤其要保護三個重要穴位。

三陰交

對女性來講,三陰交非常重要,因爲它是身體三條陰經交匯處。可以說是女人的“不老穴”,也是治療各類婦科病的“靈丹妙藥”,被稱爲“婦科三陰交”。

如果你本身就有一些婦科問題,這時候,就不要再穿露腳踝的褲子了,一定好好保護住三陰交。

神闕穴(肚臍裏)

神闕穴是人體生命最隱祕、最關鍵的穴位,是連接先天與後天的關鍵點。

凡是名字中帶“神”字的穴位,對人體而言都有特別的意義。

如果你摸一摸自己的小腹,不是溫熱的感覺,反而是涼涼的,說明你腹部寒氣已經很重了,那麼腹瀉、痛經、宮寒,就會很自然的發生。所以就不要再穿露臍的衣服了,保護好神闕特別重要。

大椎穴

是手足三陽及督脈交匯處,可以說全身的陽氣都聚集在這裏了。

頸椎經常疼痛,又容易感冒的朋友,秋天最好用一條圍巾圍住脖子,護住頸部的大椎穴。

因爲你不知道什麼時候,風寒之氣就悄悄“鑽進”身體裏了,這麼做,是最簡單的預防感冒的方法。

秋分後,護好這些身體要穴,可以讓自己少生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