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理性看待海外疫情反彈對市場的影響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劉學智

最近歐美新冠肺炎新增確診病例有所上升,引發對疫情二次暴發的擔憂。9月下旬,美國新增確診病例上升到4.5萬例/日以上,法國、西班牙上升到1萬例/日以上,英國、俄羅斯上升到6000例/日以上,德國新增病例也在增加。近期國際金融市場波動調整,全球主要股指下跌回調,美元指數由跌轉漲,都是這種擔憂所導致的。我們認爲,雖然疫情可能局部階段性反彈,但是再次全球性大面積暴發的可能性較小,對此不必恐慌。三季度全球經濟已經出現復甦,整體企穩向好態勢不會改變。金融市場的調整也主要是對前期漲幅過大過快的修正,再次出現3月份時的流動性危機的可能性非常小。

一、主要國家積累了疫情應對經驗,能夠更好地管控疫情二次暴發

在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發的時候,各國由於缺乏經驗,對突如其來的疫情蔓延束手無策,一度出現混亂局面,導致第一波疫情快速全球蔓延。當前,全球主要國家都積累了一定的疫情應對經驗,經過第一輪疫情衝擊之後,各國都能更好、更堅決地採取疫情應對措施。

在美國,秋季之後即將進入傳統的流感季,可能會導致局部地區疫情新增病例上升。不過,美國所有人口大州都經歷過第一輪疫情挑戰,積累了豐富的抗疫經驗,第二波疫情暴發的影響相對可控。特別是佛羅里達、得克薩斯等州,已經在7、8月份經歷過疫情的反覆上升,隨後大幅提升了防控力度,抗疫經驗較爲充足,9月份以來新增病例已經大幅下降。

在歐洲,由於暑假結束、返校季節到來,再加上天氣轉冷的影響,部分地區出現第二波疫情的情況。我們看到,在前期積累抗疫經驗的基礎上,當前歐洲各國快速果斷地採取了應對措施。西班牙封鎖首都馬德里37個市鎮人員的出入限制;法國在42個疫情傳播較爲嚴重的“紅色疫區”施行嚴格的聚會限制;英國考慮採取爲期兩週的“迷你封鎖”……各國果斷採取的這一系列積極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將有效遏制疫情二次暴發。

二、醫療資源逐漸充裕,料將不會再次出現擠兌現象

在第一輪疫情暴發的時候,全球主要疫情衝擊的國家和地區都或多或少地出現過醫療資源擠兌現象。不少醫院人滿爲患、醫療物資短缺,甚至出現搶奪口罩快遞的事件。當前,經過半年多的供給提升,全球醫療物資逐漸充裕,不會再次出現上半年醫療資源擠兌的狀況。

一方面,疫情暴發以後全球主要國家都在加大醫療物資生產供給和儲備,目前已經逐漸充裕,部分醫療物資甚至出現供給過剩現象。以口罩爲例,口罩是最基本的疫情防護用品,對阻擊疫情傳播蔓延具有重要意義,在第一次疫情暴發時曾出現全球性口罩短缺。目前,口罩產能已經出現過剩現象,我國部分地方政府出臺指導意見,要求企業不要盲目擴大口罩產能,引導企業迴歸主業。美國醫療資源供給也顯著提升,加利福尼亞、得克薩斯州、亞利桑那等疫情嚴重地區的ICU病房佔用率已經下降到24%、33%、20%,遠低於60%的安全線。

另一方面,第一輪疫情暴發的時候部分國家民衆產生了恐慌情緒,大量疑似病例擁入醫院導致醫療機構癱瘓,還存在醫療物資囤積現象。當前,疫情引起的恐慌情緒已經顯著下降,第二波疫情期間料將不會出現嚴重的擠兌情況。隨着全球疫苗研發的逐漸推進,目前已經進入到上市前的最後試驗階段,這也使得疫情風險趨於降低。由於恐慌情緒的減弱,即便第二波疫情暴發,全球股市、債市、匯市、大宗商品市場也大概率不會再出現今年3月份時的劇烈震盪。

三、疫情的致死率逐漸下降,危害性有所減弱

新冠肺炎疫情帶來恐慌的根本原因是其導致的患者死亡,目前來看致死率已經逐漸下降。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在3、4月份最高的時候達到7.2%,5月份以來逐漸下降,目前已經降到3%左右。有醫學研究認爲,未來新冠肺炎患者死亡率將降到1%以內,也就是逐漸接近於普通的流感。

第一,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早期的死亡率較高,跟恐慌性醫療資源擠兌不無關係。醫療資源擠兌導致一部分本應該獲得救助的患者得不到及時治療,並且加重了健康人羣的交叉感染機會。5月份之後,各國民衆恐慌情緒逐漸減退,醫療救助逐漸恢復持續,促進救治效果的提升,死亡率自然就得以降低。

第二,根據相關研究,隨着流行病毒不斷進化變異,致命性將減弱、傳播能力將增強。當前來看,新冠病毒也符合這一規律,那麼危害性也將逐漸減弱,帶來死亡率的下降。

第三,在住院病例和死亡病例中,大部分是老年患者,普遍有基礎疾病。在美國的確診病例中,因新冠肺炎併發症住院治療的普遍是60歲以上老齡人,大部分人本身就有各種基礎疾病。在美國的死亡病例中,平均死亡年齡在80歲左右,並且大部分死於併發症,並非直接死於新冠肺炎症狀。

第四,患者二次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性極低,使得疫情二次暴發的可能性較小。世衛組織表示,全球2300多萬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中僅有1例爲康復後二次感染。新冠肺炎治癒人羣不容易再次感染,因此,即便疫情二次暴發,在已經治癒的人羣中也很難再次傳播,使得疫情危害性明顯減弱。

四、全球宏觀政策協調性更強,能夠更好地應對疫情衝擊

自疫情暴發以來,主要經濟體都在採取積極措施加以應對,全球宏觀政策的協調性顯著增強。全球央行的寬鬆政策基調一致,主要國家財政政策也是一致性地推出大規模刺激計劃,這將更好地應對疫情帶來的經濟社會衝擊,促進全球經濟的疫後復甦。

在貨幣政策上,全球央行普遍採取降息和釋放流動性的操作,協調統一應對疫情衝擊。美聯儲把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下調到0至0.25%,並下調緊急貸款貼現利率125個基點,同時推出無限量量化寬鬆。近期美聯儲還修改了其貨幣政策指引,明確將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維持低利率水平。歐洲央行以及日本央行繼續實行負利率政策的同時,均加強了量化寬鬆力度。澳大利亞、加拿大、韓國等其他國家央行也都在加大貨幣政策寬鬆操作力度。

在財政政策上,主要經濟體都加大了財政刺激力度,全球協調性的財政政策逐漸形成。美國實施了四輪總計近3萬億美元的紓困措施,促進需求擴張和經濟恢復。歐盟在7月20日達成了7500億歐元的疫後經濟復興計劃。日本則在今年4月份推出了108萬億日元的經濟救助規模(佔GDP20%),包括爲家庭和中小企業提供6萬億日元的現金派發,併爲企業提供總計26萬億日元的稅收和社會服務成本的延期繳納政策。

五、在疫情可控的前提下復工復產,全球經濟已經步入復甦軌道

二季度全球經濟萎縮,主要是由疫情防控需要的限制人口和物資流動所致,並非實體經濟內部崩盤造成。當疫情好轉,這種限制逐步消除,經濟復甦也就較快。三季度以來,全球經濟逐漸復甦,恢復速度快於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以貿易爲例,三季度前兩個月全球貿易顯著改善,而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全球貿易的改善花了一年多時間。8月份全球綜合PMI、製造業PMI上升到52.4%、51.7%,美國PMI上升到53.6%,達到近20個月新高。即使部分國家和地區疫情出現反彈苗頭,但相關國家和地區通過在加大疫情防控力度的同時,穩步開展復工復產,仍可確保經濟活動較爲有序地進行。全球經濟復甦態勢已經明確,經濟向好趨勢不會改變。

中國的情況要好於其他國家。中國在一季度就基本控制了疫情,隨後穩步推進復工復產。雖然部分地區也曾出現過疫情的局部反覆,但也都在很短時間內就控制了疫情的傳播並將病例迅速清零。因此即便全球性第二波疫情出現,在有效的管控下,國內受到的影響也將相對有限。中國經濟增速在二季度已經率先轉正。截至8月份,工業生產增速已經接近疫情前水平,國內消費已經實現月度正增長,投資逐月回升勢頭良好。特別是出口增長好於預期,7、8月貿易順差分別大幅增長了41.6%、69.8%,今年淨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將增強。三季度經濟增速有望加快,四季度延續復甦向好的態勢也不會改變。

(作者:唐建偉;劉學智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