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友手札 普通心理咨询师

基本上每年都会遇到一些想要学习心理学的、年轻的朋友,而每次遇到我都会跟他们说“你现在只要专心做好自己当下该做的事情就可以了,心理学的东西暂时先不要接触太多”。

“人家明明有兴趣,为什么要阻止人家呢?”

确实,兴趣有时候是比较好的老师,但是很多朋友总是生活在一种“非常快”的状态里,可“现实”这个东西,它需要遵循客观发展规律的约束,而其中的一个约束就是“在条件还不成熟的时候,只能先去铺垫、加速铺垫完成,而不可能跳过这个过程”。

对于接触过心理学或哲学的朋友,应该能够明白“虽然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但我们各有各的特点、各自也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句话。

没错,就好像这个世界里存在着各种口味,但你喜欢甜的,他却喜欢咸的、就好像各式各样的对错在当下都能讲得通,可你觉得尊重对方的选择是对,他觉得“明显错误的考虑,就要极力制止”才是对、就好像对“喜欢”的解读有千万种,而你选择将“对你好”当喜欢,他选择将“听我的话”当真爱、就好像……

不过,这也只能说明我们确实拥有属于自己的特点、确实拥有自己的世界,但若直接与“各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画上等号,还是略有欠缺的。

只是如果我们稍微细心一些、稍微较真一些,那也就会轻易的发现,会有另外一些东西伴随着我们与他人的不同出现。比如,我们总是不自觉的在进行着同化与反同化。

世界包容了各种口味、对错与标准,我们从中选择了一些用以构建属于自己的世界,并逐渐将其演化为自己的特点,这使我们变得在某些方面确实与他人类似,但同时也存在与他人不同的时候。

这当然是没有什么奇怪的。不过在遭遇不同的时候,比如豆腐脑的甜咸之争、关于什么才是喜欢的辩论,以及被人误解、指责或否定时的自我辩解,其实都在进行着以“证明我是对的”、“我希望你认同我”、“我希望你能和我一样这么看”为目的的精神与心理层面的斗争。而本质,其实就是“我不想改变,所以你得适应我”与“你的对错?你的对错怎么可能比我的标准更优秀”。

那你说,这是不是只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才不遗余力的去捍卫自己的世界呢。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们与他人相同的部分,对于一部人来说也是不同、与他人不同的部分,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也是相同。就好比,我们偏爱甜口,这对于喜欢咸味儿的人来说就是不同,可世界上也有喜欢甜口的,我们便与他们同类。所以,到底我们是相同,还是不同,有时候真的只能说“集相同与不同一体”。

而其实,这样细微的差别与同化和反同化你不仅能从过往的经历中寻得,也会在每天、每天与每天的重复中看到。当然了,你并不会觉得这有什么奇怪的,毕竟从小到大就是生活在这种不同中、毕竟即便不去做研究,也能轻易的想到诸如“经历不同,所以人与人才不同”、“有些东西是我们的基因决定的,这基因也是千差万别”、“这有什么奇怪的,不同才是正常的啊”等解释。

我也觉得这些解释是对的,但同时我也觉得这些解释仍有些不够充分。

虽然我们头顶同一片天空,可却各自拥有各自的小世界、虽然我们从小到大的经历从本质上来说均是“喜怒哀乐”,可却也依旧因为种种原因而衍生出与他人在生理和心理层面的不同。

我想没有谁会否定这种不同与特性,可很多时候我们也还是会使用类似“别人家的孩子可以,为什么你不可以”这样的话,就好像“我知道的东西,并没有对我产生多少影响”一样。

“知道的再多,如果对自己没有任何积极影响,那要它们有何用呢?”

这个问题,我们稍后再聊,因为我觉得这句话背后的一些东西更值得我们思考。比如,谁都能想到,之所以说出来这句话,是因为在这些朋友的认知中“自己的孩子在心智、能力等方面并不比别人差,家里人也没有亏待他,他理应有一个好的学习成绩才对,可为什么成绩那么不理想呢”。

现实中可以完全确定的东西并不多,但数学可以算是其中之一。而这样的想法就好比是在说,世界上确实存在着一种客观的公式,只要满足心智、能力均没有问题,自己也还算用心,以及家里人没有亏待他这三个条件,那就必然会导出“学习成绩还不错”的结果。

但是现实中是否如此呢?

现实中并没有这样便宜的公式,因为影响因素还是很多的。不过在这里我们并不是在探讨学习问题,而是想要把它与为什么同一片天空下我们却不怎么相同、为什么装了很多道理,道理却不怎么影响我这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探讨。

当然,有朋友可能就会说了,“这不是三个问题吗,一点联系都没有,怎么能放一起呢”。

诚然,它们确实是三个不同方面的问题,但是在深层次却有一个共同点。

基因的不同决定了我们外在的不同,这个不能人为干预,可内在却并不是由先天决定的,它与后天有非常紧密的关系,而现实生活中诸多样貌一致、性格却不同的双胞胎、多胞胎例子,其实也在告诉我们,外在由基因决定,这谁都干预不了,但内在却充满了可能性,或者说异常自由,可以成长为任何样子;

储存在记忆里的道理,虽然已经被我们知晓、明白、了解并懂得了,但是它们仅仅存在于精神、心理层面,并因为精神与心理层面确实非常自由,做个白日梦就能梦到诸多现实中发生不了的东西,所以与梦类似的模拟思考能力,让我们对这些抽象的东西具有很强的理解能力,可在现实中呢,单单了解、懂得,不代表能做到,因为现实要求的是我们确实熟练掌握了;

这也就到了第三个层面,现实中有没有一些公式。要说没有肯定不现实,但就像刚刚提到的基因决定样貌一样,无论我们是否遵守这些公式,它们都必然存在、必然按照自己的规律运作,是比较刻板的;但精神和心理世界呢,也如刚刚所说的一样非常自由、可以模拟或想象出无数的状况,就可能会出现脑海中已经模拟的很透彻了,可现实中依旧不去这么做、做到不熟练的状况。

其实类似的状况也还有很多,但核心始终都是“客观世界是非常现实的,并且也只按照客观规律去发展;精神与心理世界异常的自由,不受规律约束,充满了可能性”,而刻板与自由必然也会带来一些矛盾,并在矛盾的基础上诞生:因为满足于懂得,而不去实践所带来的“虽然懂得多,却依旧过不好一生”、因为没有身体力行,而展现出的“口口声声说不关注学习,可只要一打电话就先问成绩”的分裂状态、大脑里的我可以很轻易的完成一些事情,可碍于现实层面,尤其是实际能力层面的约束,而陷入“觉得自己能够完成,但做的始终满是瑕疵”的状况,并因此产生焦虑与自我怀疑……

而这时候我们再回到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不希望他们在这个时候过多的接触心理学。

因为人的发展是按照客观规律进行的,而他们正处于“尽可能经历”、“尽可能多的认识外界”的阶段。若没有这个阶段,他们不仅难以很好的理解心理学,还可能因为心理、心理学本身所具备的“自由”特性,而使得个人的精神与心理世界变得异常混乱,更别提当时的他们本就没有相对坚定的内在,心理学中那些极具冲击性的内容,很可能对他们造成负面影响。

世界是按照客观规律进行发展的,并且无论我们是否愿意,它都会如此发展下去,我们并没有多少干预的能力;而我们的精神与心理世界是非常自由的,这样的自由让我们能够随着想象遨游天际、伴随着思考,更好的认知这个世界,但过分的自由其实是风险、混乱的代名词。

所以,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说,我觉得适度的走出个人的喜好,让自己的世界与个人世界有一些同频、去抛开人类文化,看看现实世界究竟是什么样的、在自己的世界里树立一些能经得住打磨的东西,并在能力范围内对它做一些提炼、适度打破自己的习惯,增加一些新的东西、尝试尽可能完整的看待过去和现在的种种、脚踏实地的打磨现实中的自己,不要只满足于精神与心理的满足等,可能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做的。

客观世界之所以能平稳运行这么多年,便是因为所有重要的东西,都是按照规则运行。虽然我们不必活的如此死板,可这样的模式确实值得参考,毕竟生存与活着都是客观的事情、毕竟自由也是建立在规则之上与规则之内。

而一如既往的,这篇文章只是想要带来一些思考,生活的决定权在每个人自己手中。当然,也不得不提醒的是,心走的很快,可千万别快到让自己的脚步跟不上、心别走的太快,得等着自己的脚步。

感谢朋友你的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