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近日,备战东京奥运会的多位名将撞上了“体测墙”:在全国游泳冠军赛中,王简嘉禾在1500米自由泳预赛中以15分45秒59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但因体能测试成绩不佳而无缘决赛;“洪荒少女”傅园慧在女子100米仰泳预赛中,以59秒48的成绩排名第一,也因体测不过关而无缘晋级。不止游泳,在全国击剑冠军赛南京站的比赛中,2019年世锦赛女重团体冠军成员无人入围8强,其中孙一文、林声因体能测试成绩止步16强。

  一切要从今年2月份国家体育总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强化基础体能训练恶补体能短板的通知》说起,该通知表示,坚持“体能是东京奥运会入场券”的选拔标准,将体能达标作为选拔运动员的前提条件,不达标者不得参加东京奥运会。在这一背景下,多个赛事均将体测成绩作为重要比拼内容,就连9月份开赛的象棋甲级联赛,参赛选手也要完成基础体能测试,只有达标方可获得参赛资格……

  奥运名将过不了体测关?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此前某市高考状元无缘北大清华等名校的遭遇。只是,选修科目不达标的高考状元仍可就读其他高校实现人生价值,而体测不合格的运动员或将失去进军奥运会的资格,进而影响整个运动生涯。

  加强对运动员的体能要求是有客观需求的,过去的多届国际大型赛事中,我国运动员在与欧美选手的较量中往往因体能、力量等因素处于下风,尤其是田径、游泳等金牌大项差距明显,进而影响到中国代表团的整体成绩。据悉,此次全国游泳冠军赛引入的体能测试包括3000米跑、引体向上、躯干核心力量等项目,对于运动员级别的选手来说难度并不算太大。

  之所以引起巨大争议的原因是其忽略了不同运动项目的特殊性等客观实际。

  同为体能测试,游泳与田径对于运动员有着不同的要求,其测试手段也不应拘泥于长跑这一种手段。同为力量与核心力量的考核,击剑等器械类项目更加注重运动员在比赛环境中身体的运用,单一的体能测试忽略了其在技术运用、比赛节奏掌控、心理调适等多个环节的整体素质。

  即便是田径运动员,各分项间的区别也相当明显。早在5月份,短跑名将苏炳添晒出自己3000米的测试成绩仅为13分38秒并引起不少网友的吐槽。后来苏炳添对此解释:“3000米属于慢速的有氧运动,短跑运动员以力量和爆发力训练为主,如果太过训练长跑把快肌变成慢肌会影响我们的爆发力,所以教练也不太建议我们把精力过多地放在这块。”

  尤其对于老运动员而言,随着比赛经验的积累与训练方法的提高,他们更善于结合自身身体情况进行针对性训练,进而形成适合自己的技术体系。在做到有的放矢的同时,保持竞争力,一刀切式的体能测试模式,仿佛让这些技术特点明显的成年运动员回到了以考察身体素质为主的少儿选材阶段。

  体能考核仍要继续坚持,但是在具体实施环节需要因材施政。笔者认为更为重要的是提早将一系列考核标准纳入青少年培训体系中,通过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减少更多“老大方悔体测迟”的发生。

  一场突如其来的体测大戏使众多运动员意识到体能训练的重要意义,也暴露出管理环节中的仓促与不合理。所幸,备战东京奥运会时间充裕,在这场改革之中,我们不妨多给运动员一点时间适应,也多给管理者一点时间调整。

原标题:正视不足,亦要因材施政

值班主任:田艳敏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