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一篇文章《整治论文学术不端应加大公开惩罚力度》,是中国传媒大学教授任孟山撰写的,大体意思如下。

根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如今发表的SCI论文已经稳居世界第二名的位置。

但是另外一方面,中国SCI论文被撤稿的数量也一直“名列前茅”。就在今年的7个月短短时间里,全世界被撤稿的论文有1100多篇,其中,来自中国的论文多达近400篇,将近占据了全世界总撤稿论文总数的四分之一。

根据某网站的统计,中国最近3年来就有1397篇SCI论文被撤稿,有6层以上的SCI论文都是因为数据错误和论文造假导致的撤稿,还有两层以上的SCI论文是因为伪造同行评议和作者署名被撤稿。

其中,“数据错误”在所难免,就算是最顶尖的科学家团队,他们的论文偶尔也会出现一些计算错误,这应该算不可避免的正常原因之一;

“作者署名真实性”也难以判断,有时候更是因为作者之间产生了矛盾,而导致的互相拆台,难以分辨真正原因,也算情有可原;

“剽窃”和“伪造同行评议书”一定是主观故意去做的事,是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专门刻意去完成的,是影响非常恶劣的一种主观行为,也是中国SCI论文被大量撤稿的最主要原因。

SCI论文之所以成了少数科研人员敢于铤而走险的动力,主要是因为SCI论文与职称评定、绩效考核、学术水平评价、人才帽子等巨大利益直接互相挂钩。没有SCI论文,在高校就没有地位、没有钱、没有资源;铤而走险的造假一篇顶级SCI论文,只要不被别人撤稿,就能在高校永葆学术地位、赚很多钱、获得大量资源。

SCI论文不是没用,而是非常重要。SCI论文的质量和数量,在国际上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学术地位和科研能力,是一个国家科学家的集体智慧结晶。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国每年大量SCI论文被撤稿,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的声誉和形象。

可以这么说,现在很多国外顶尖期刊,一看到是中国科学家投稿过来的论文,都会比较谨慎,如果是普通的论文,没有足够优秀,老外编辑在面对可送审出去和不可送审出去的论文决断上,往往优先选择不可送审中国科学家的论文,这给中国科学家的科研积极性造成了很大影响。

在面对学术论文造假的时候,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都有自己一套处理办法,但大多数都在自己单位内部处理掉就完事了,根本没有对外公开,除非是被网络放大才不得已做出公开批评和惩戒的公告。这种默认不公开处理学术论文造假的规则,也给学术造假的人更大的胆子去“铤而走险”。

为了避免这种“铤而走险”的人,在其失败之后,依然可以悄无声息地退出所在单位,就要建立一套公开的学术诚信系统,让各个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引进人才之前,可以查阅其档案污点,让这样的人永远无法再涉足学术圈。只有加大学术不端行为的犯错成本,才有可能真正震慑那些有意想要“铤而走险”的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