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报任安书》读来百感交集,荡气回肠,司马迁用理想之光照亮了其千曲百折的人生,成就了史家之绝唱。下面我们一起来读《报任安书》。

为什么而写这封信。司马迁作为史官,亦是天子近臣,是能够和皇上见面并且说得上话的,因此备受司马迁尊敬的长者任安曾写信督促他积极为国举荐英才。司马迁因为处境艰辛并没有依言而行,因为工作忙也没有及时回信,在听闻任安身体抱恙后,一来怕将逝者因没有收到回信而抱憾,二来怕自己满腹忧伤再无处倾诉,于是写了这封回信。

自己的卑微处境。司马迁说人世间的耻辱没有比受过宫刑更重的了,社会大环境也是极为鄙视宦者的。昔日卫灵公与雍渠同车,孔子感到耻辱而投奔了陈国;商鞅因由宦官举荐,赵良为此而寒心;赵谈陪皇帝坐车,袁盎脸色极为难看。如今朝廷虽然人才缺失,可哪里用得着身体有残缺的人来举荐呢。我靠着继承父亲的余业在中央做个史官已经二十多年了。自我总结,上不能禀奇才出奇力令主上赏识,中不能招贤进能令其怀才有遇,下不能攻城掠地建立军功,下下之不能高官厚禄光耀门楣。我不过是苟且求容于这个社会,在方方面面都没什么建树。以我自身的处境,再不自知强出头论是非,岂不是轻视朝廷、羞辱士子吗。我还能说什么呢,我又能说什么呢。

少年初长成。我年轻的时候才华平平,幸受先人庇佑,才有了这份修史的工作,得以出入宫廷。为了可以专心工作报效朝廷,我断绝了与宾朋的来往,也不把心思放在经营家业上,将全副身心都用在了本职工作上,但事情的结果却与初衷完全相反。

李陵其人其事。我与李陵并无交往,只是以我的视角,李陵确是个德才兼备、公忠体国的人。在国家有难的时候能够挺身而出、亲历险境,颇具国士之风。而今战事稍有不利,那些私心极重的臣僚便随即夸大他的过失,我私下感到极为痛心。而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入匈奴腹地,遭遇匈奴骑兵主力,连续与单于血战数日,杀敌已超过自身的兵力,异国首领都为此而震怖,再度追加兵力合围李陵。李陵部在弹尽粮绝、救兵不至、四面楚歌的情形下,仍然坚持战斗。

陷入困境。想当日,李陵的捷报传至朝廷,上下皆举杯庆贺。没过几天,李陵战败的消息传来,皇帝为之深感忧虑。而我不自量力,为了宽慰心情不佳的皇帝,也为了给李陵说句公道话,并且阻断小人的睚眦之词,在皇帝问我怎样看待李陵败降一事时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哪料到皇上却以为我在诋毁贰师将军,震怒并将我下狱。因为家贫,不能够以罚代刑,而且左右亲近无一人为我说句话,因此身陷囹圄。李陵业已投降,败坏了家族的名誉,我又判罚宫刑,为天下人取笑,可悲啊,可悲。这些事情并不容易对世俗的人一一说明白的。

生命重于泰山。我的先人并没有给后代留下免死金牌,从事的行业也无关军国大事,不过君王的弄臣而已。如果我伏法受诛,与蝼蚁无异,世人也不会认为我死而有节,只是认为智穷罪极而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根本上要看为了什么而赴死。人世间的羞辱没有比宫刑更大的了,亦没有比身陷囹圄更耻辱的了,如果说自己没有受辱,也不过是厚脸皮罢了,实则尊严碎了一地。

自古英雄多磨难。昔日,西伯拘于羑里,李斯具于五刑,淮阴受械于陈,彭越张敖下狱抵罪,绛侯囚于请室,魏其候关三木,季布沦为家奴,灌夫受辱于居室。受辱的情形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这些个王侯将相名震中外,受辱尚且没有去自杀。作为我并非贪生怕死之辈,之所以忍辱负重、保全性命是因为我人生理想未达,我不甘心啊。

人生不幸史家幸。古人生而富贵死后默默无闻的不可胜数,只有倜傥非常的人物才能青史留名。“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这些人皆心情郁结,志向未达,所以著述往事,启迪后人。我私下有些自不量力,希望用我平拙的文笔,网罗天下风俗轶事,略加考订,综合其来龙去脉,考察其中成败兴坏的规律,上自黄帝,下至本朝,“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未曾想这项事业刚刚开始,便遭此祸,惜其不成,所以即便受刑也并无愠色,只是因为心中有着未达的理想与目标。这些话也只能同智者讲,与俗人讲也是无益。

应物而生。底层的人向来难于生存,又常常被人诋毁。以我目前的处境尚且觉着给自己的祖先蒙羞,尚且觉着生存艰难,只能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自我开解,您让我为朝廷举荐贤良,这与我的生存状态岂是相融的,那样做不过是自取其辱罢了。

以上,我们一起读了报任安书这封回信。司马迁的人生是艰难险阻、沉郁顿挫的,在这样卑劣的生存状态下却贡献了史学巨著《史记》,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史料与精神财富,司马光的人生重于泰山,永垂不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