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一同事今年打算買臺車,身在上海,主要通勤使用。這樣的前提下它自然想要一個不限行的牌照,所以選車方向就落到了新能源車,大方向就這樣的定了:預算 15 - 20 萬,買一臺新能源車,相比混動,更傾向於動力體驗更好的純電動車。

我覺得身在一線城市,用車需求像我同事這樣(我也是)的人羣應該很多。我相信,每個人都想買到一臺喜歡而且適合自己的好車,然而我也清楚不是每個人都對汽車或者電動車有深入的瞭解,所以通過同事這次的「選車之路」希望能給到大家一些幫助和參考。

想買車了

我問同事,你是啥時候打算買車的?

「不記得具體啥日子了,那天開開心心騎着電摩帶女朋友回家,然後路上下暴雨了,然後就......」

哎,明白。那直接開始聊需求吧。

需要怎樣的一臺車

如開頭所說,在上海工作,同事需要一臺不限行的車,然後他更偏向於買一臺純電動車,下面則接着說說在這些前提之下,他進一步的考慮和需求。

首先,他覺得買純電動車,肯定要選一個三電優秀的,畢竟這是電動車的核心內容,涉及駕駛也涉及安全。買大廠的車型相對來說會比較放心;

其次,車的外觀不說多麼性感,但至少要順眼,車開起來要舒服。雖然只是買來代步,車內多少也得有點私人空間的精緻和氛圍;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要有一個合適的價格。之所以叫做合適的價格,不是說便宜就好,而是價格要和產品力相匹配,如果產品層面確實值,那可以貴點。

在這樣的「購車三項方針」之下,我們開始選車和對比。

海選

先看看市場上有哪些可選的:

  • 特斯拉:Model 3
  • 吉利:幾何 A、幾何 C
  • 比亞迪:漢 EV、秦 PRO EV、秦 EV、宋 PRO EV
  • 北汽:EU7
  • 上汽 R:ER6
  • 小鵬:P7、G3
  • 廣汽:Aion S、Aion V



因爲預算是 15 - 20 萬,所以 Model 3、漢 EV、P7 這幾位就先拜拜了,這幾臺車確實很不錯,但也確實超預算了。

另外,同事開車喜好上偏向於坐姿更低,開起來更順手的轎車,所以跨界車和 SUV 車型裏的幾何 C、宋 PRO EV、小鵬 G3、Aion V 也被放到一邊了。

兩輪篩選之後,剩下的車型裏還有幾何 A、北汽 EU7、Aion S、ER6、秦 EV 和秦 PRO EV。

賬面比續航

接下來就是關鍵的續航對比了(NEDC 標準),這幾個車型最長續航的版本數據如下:



幾何 A 500 km



Aion S 510 km



ER6 620 km



北汽 EU7 451 km



秦 EV 421 km



秦 PRO EV 520 km

其中秦 EV 是唯一續航不足 450 km 的車型,雖然秦 EV 的價格區間只要 13 - 15 萬,但同事之前說了,價格問題上他不只看高低,關鍵還是產品力,於是這臺「最腿短」的車就被排除了,同樣的原因也讓同事放棄了北汽 EU7。

而剩下的 4 臺車,除去 ER6 的續航上到了 600 km,其他幾臺車續航的差距其實都不大了。關於續航對比,NEDC 是續航的一個參考,而電池容量其實也是一個參考,這幾臺車的可用電池容量如下:

  • 幾何 A 61.9 kWh
  • Aion S 58.8 kWh
  • ER6 69.9 kWh
  • 秦 PRO EV 69.5 kWh

這裏頭 ER6 和秦 PRO EV 的電池明顯大另外兩個一些,大電池對於實際續航來說相對會更有保障,而且大電池鎖電相比小電池可以做得不那麼極限,有利於減緩電池的衰減。不過電池大小差距不大的情況下,這兩臺車的 NEDC 續航卻又差出了 100 km,這又是什麼情況?

100 km 的差距

其中緣由值得展開說說,主要原因在於前者的「能耗」控制比後者更好。本段中的原理部分鋪墊較長,大家如果覺得技術內容看起來乏味可以跳過,直接看本段末尾的結果。

能耗方面先來說阻力,重點說說風阻。當汽車行駛速度到達 80 km/h 的時候,有近 60% 的能量是用於克服風阻的,隨着速度增加,這個比例還會上升,所以風阻對於車輛的續航的影響是比較大的。



正在進行的空氣動力學測試

據粗略統計,風阻係數每降低 0.1 Cd,續航可以增加 10 km 左右。ER6 的風阻係數爲 0.24 Cd,而秦 PRO EV 官方沒有公佈。

那這個數據又是什麼概念呢,風阻係數 0.237 的幾何 A 在電池比秦 PRO EV 小 9 kWh 的情況下 NEDC 只少了 20 km。風阻係數 0.233 的漢 EV 比秦 PRO EV 電池多了 7.4 kWh,但在尺寸大出兩個級別,電機功率大 28 kW 的情況下,續航依然比秦 PRO EV 多了 85 km。風阻小有多重要由此可見一斑。

而且除了風阻係數低,ER6 還有動力系統上的效率優勢。ER6 上的電機定子上用了 8 層的扁導線繞組,槽滿率比常用的圓導線大不少,電阻低,線圈的導電性能更好,電耗自然也小了。而且這個電機上的另一個關鍵特點是轉速高(15000 rpm),而且齒輪箱減速比低(不到10)。



ER6 的 8 層扁導線電機轉速 15000 rpm

而關於這個設定的效果需要再解釋一下:因爲電動車沒有變速箱,所以車速和電機轉速就是正比關係,而減速比大/電機最高轉速低會降低最高車速。而在極速低的情況下跑高速,電機就會處於高轉速運轉。而高轉速運轉工況下電機的能效是較低的,對應的電耗就高了。這個關係我在下面列了一個影響鏈:

電機轉速低/減速器速比高→車輛極速低→跑高速時需要電機高轉速運行→電機高轉速時效率低→電耗高

或者更簡單點:電機轉速低/減速比高→高速續航低

ER6 在高轉速以及低減速比的加持下,極速爲 185 km/h,秦 PRO EV 官方依然沒有公佈對應數據,工信部上可以查到的秦 PRO EV 配備 135 kW 電機車型的最高車速爲 150 km/h。

結果:

基於剛纔的推理,如果秦 PRO EV 上的這臺電機最高轉速與 ER6 相同,那在秦PRO EV 的極速 150 km/h 之下的區間,同樣的車速時 ER6 的電機轉速要比秦 PRO EV 低,所以 ER6 的電機效率會更優,尤其是跑高速(高轉速工況)。再加上前面提及的 0.24 Cd 低風阻係數、8 層扁導線電機,ER6 與秦 PRO EV 這 100 km 的續航差距就這麼出來了。

但也不只看續航

前面幾輪留下的 4 臺車,續航方面 ER6 是最亮眼的,但這個階段的對比除去續航能力,也要看個人喜好。同事對於幾何 A 的外觀接受不了,他覺得這車有點另類,而且搭配的窄胎雖然帶來了不錯的能耗表現,但也損失了一些抓地力,所以幾何 A 退出,剩下的三選一。

說到外觀和內飾,同事對於 Aion S 和 ER6 比較中意。具體的點他形容不出來,但總之就是看上去更精緻更符合他的審美。





秦PRO EV 這方面就稍顯劣勢了,車身的後半部分尤其是車尾看起來很厚,內飾只有黑色,整體的搭配相比 ER6 和 Aion S 也有點單調和廉價。



圖片轉自:懂車帝

但到這爲止,結合上面的各種對比,同事對這三臺車只是喜歡上有多有少,綜合來說更喜歡 ER6 多一些。




但喜歡歸喜歡,意向還沒完全確定,尤其是考慮到這幾臺車的價格都大差不差,我本以爲這個糾結的階段會持續一段,沒想 ER6 的金融方案殺死了比賽。



ER6 的三個版本均提供了至高 5 年的免息購車方案,首付比例可選 20% - 60%,在 ER6 產品本身突出的情況下,同事得知這個信息後直接表示沒啥好說的了,下單就是。



而下單後他又得知前 2000 名預定的車主還有兩年的全額充電補貼,除去三電終生質保,ER6 還有終生免費基礎保養,以及一個兩年 7 折的官方回購。

然後這時候我突然看到論壇上一個對於花十來萬買電動車的評論:「這都多少錢了,咋不買個好點的油車啊?」

轉折

買什麼樣的車纔是成熟

燃油車確實是無里程焦慮、無電池衰減、保值率相對更高,如果在這種視角考慮,燃油車確實是非常值得買,甚至有人會覺得買燃油車纔是成熟的選擇。

但在上海,買一個外牌燃油車,真的是更成熟的表現嗎?



同事回家的路程大約有 17 公里,走高架正常的話大概半小時多,而不走高架則要多經過 20 個紅綠燈,時間多花近一倍,平均每天下來多出近一個小時的通勤時間

這就回歸到買車的本質問題上了,買車幹嘛?

我相信讀者中不乏在一線生活的年輕人,有車之後,早高峯就可以不用再匆忙出門擠公交地鐵,而晚上忙完,你拖着疲倦的身體下班時也不用再擔心錯過末班車。

你知道那位老朋友會在停車場靜靜的等候着你,每晚和它在停車場的相遇都讓你感到親切和欣慰。上車,關門,把所有的喧囂和不爽隔絕在車外,放一首你喜歡的音樂,隨着旋律響起,你會放下工作上的煩惱,漸漸褪去焦慮。此時此刻,這首歌、這張座椅、這份私人的空間、以及這時你的呼吸的每一口空氣,都只屬於你,這裏是如此的自由和安心。

如果考慮成本,用車一定是比不用車更貴的,甚至某些情況下比打車還貴。但爲什麼想買車?

因爲下班回家聽歌開車的這段路程,可能是身在一線的你一天裏爲數不多的愜意時光。車給你提供的私人的空間,帶給你的那種的歸屬感,那種出門不受距離和天氣限制的自由和安全感,這些感覺是難以量化的,在這樣的經歷之後,你也體會到了努力的意義——工作賺錢就是爲了過上更自在的生活。

但這種氛圍也是有不同的,如果那臺車裏比你辦公室的環境還差,而且不能走高架後的堵車通勤比坐地鐵更慢更累,那上面描述的美好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



而這種氛圍的關鍵就是那臺車,而這也是生活在上海的同事要買 ER6 的感性原因,除去遮風擋雨,他需要一臺不限行、安靜、舒服、精緻,開起來平順愜意的車,在他看來,這比品牌、貶值、補能方式等更重要。

或者說,他的感性認知裏的「成熟」,就是買一臺能讓自己出行更舒服的車。而這份感性,在我看來是如此的真實和有溫度。

感性之下理性猶存

感性促使了同事買車,促使了他買了 ER6,但也不是說理性算賬 ER6 就不行了。

我們拿現款卡羅拉來做對比,21 款的運動版價格 13.68 萬,算上購置稅的話 15.048 萬,比入門版的 ER6 便宜了 1.232 萬,配置上卡羅拉運動版甚至還要再差點。

我們在論壇上查詢到該卡羅拉車型的平均車主實際油耗爲 7.47 L/100km,92 汽油 5.46 元一升,摺合的每公里成本爲 0.408 元。

ER6 的電耗我們沒有實測數據,所以我們續航打一個 8 折,按 69.9 kWh 跑 496 km 算,百公里的電耗爲 14 kWh,如果按一度電 1 元來算,每公里成本爲 0.14 元。

這麼算的話,ER6 和卡羅拉的每公里成本差價爲 -0.268 元,同事每天開 40 公里,算上長途和休假,一年跑 14000 公里,對應的成本差是 -3752, 而如果按 8 年的用車週期算,整個週期內的成本差爲 -3 萬塊,而這還沒算上 ER6 頭兩年的免費充電和終身普通保養節省的費用。

如果你覺得這個過程太慢了,那再想想 ER6 已經有的 20% 首付 5 年免息貸款。

關於保值率,前面提到了官方還有兩年 7 折的回購。而如果真的兩年回賣給官方,這兩年的電費爲 0,車價貶值 4.884 萬,算下來每天的成本爲 66.9 元。

這個成本夠理性了吧?

結尾

陪着同事選車的日子其實挺有意思的,我們從最初的一堆車型慢慢對比排除,到最後 ER6 拔得頭籌其實選了挺長時間。但這裏也很坦誠地告訴大家,其實同事的初衷並非 ER6,他本來心愛的是比亞迪漢 EV,但一來預算確實有限,二來那邊交車時間和金融服務方面也不夠有誠意,期間也多名同事力薦 Model 3,但也是因爲預算的問題被排除了。

選車的整個過程其實我們和大多數年輕人買車的過程一樣難以取捨,預算有限但是也總想在能力的上限附近買一臺最喜歡的車。

回過頭來看這段選車的經歷,ER6 可以說一臺「全能」的車,這個「全能」體現在它有着相比同級競品絕對的續航優勢,同時在車的工藝、設計、品質感、智能化等方面它依然表現強勢,而在金融服務、售後等服務內容上 ER6 也如同它的續航那樣再次給了我們驚喜。

尤其是最後我們和燃油算成本的時候,即便是日均 50 公里不到的使用里程下,ER6 也有不遜色於同價燃油車的成本。

而這或許是 ER6 這臺 16 萬起售,續航卻接近 Model 3 長續航後驅版的自主品牌車型創造的一個低調的里程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