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騎兵,很多人比較容易想到《亮劍》之中李雲龍的騎兵連,實際上想要養活一個騎兵連並不容易,很多人在分析中,對李雲龍所部能否擁有一個騎兵連產生很大的疑惑,但不得不說在突圍作戰中,以騎兵連連長孫德勝勇猛衝鋒,直至壯烈犧牲的場景,讓人印象深刻。

其實從熱兵器逐漸成爲戰場主流以後,騎兵在世界各國軍隊中就陸續的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比較特別的是在中國,騎兵仍然還有很高的受衆,包括當時中央軍在內的軍閥部隊,都有騎兵的建制,比如西北二馬的騎兵部隊,曾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除了曾給我軍造成重大傷亡以外,在抗戰時期也曾出了不少的力,比較有名的如愛國將領馬彪率領的騎八師。

新四軍之中也有騎兵建制,比如彭雪峯創建的騎兵團是我軍之中著名的騎兵部隊,特別是其手中雪楓刀,武器方面雖然不如日軍以及國民黨軍,但是論戰鬥力卻不遜色於日軍以及西北馬家軍,成爲我軍之中著名的一支隊伍。

騎兵在人數上建制並不如步兵,一般來說人數要稍微少一些,比如日軍的一個騎兵中隊,人數在144人,134匹馬,而一個騎兵聯隊人數最多在1400人,外加一個機槍中隊,實際上機槍中隊也是爲了彌補騎兵聯隊火力不充足的情況,以我軍當時的騎兵建制,是無法與日軍一個完整聯隊抗衡的。所以在突圍作戰中,孫德勝的一個騎兵連與日軍對抗才全軍覆沒。

在抗戰的歷史上,我軍曾有過一次殲滅一個騎兵旅團的作戰,這一戰就是包頭戰役。

打包頭戰役的是傅作義將軍,在長久與日軍接觸的過程中,傅作義將軍總結經驗教訓,認爲在武器裝備、人員素質都不如日軍的前提下,精煉避免打接觸戰,而是要打運動戰,而包頭戰役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由我軍主動發起的。

1939年,日軍在包頭的部隊,是以駐蒙軍的騎兵集團爲主,這個集團擁有兩個騎兵旅團,一個騎兵旅團駐紮商丘,而另外一個騎兵旅團駐紮在包頭,按照日軍騎兵旅團的建制,下轄兩個騎兵聯隊,一個騎炮兵聯隊,一個裝甲車隊,共有兵員5600人。共配備軍馬5668匹,步騎槍3705支、重機槍12挺,野炮36門。

即便是一支騎兵旅團,其裝備往往都要比我軍精銳部隊好得多,因此在包頭這一戰中,傅作義將軍集中了以35軍爲主的精銳,並以兩個師策應,35軍以一個師的兵力快速進攻包頭,吸引了分別駐紮的兩個日軍聯隊馳援,卻沒有想到我軍這一戰本身就是以殲滅敵人騎兵部隊爲主,這兩支騎兵聯隊陷入重圍,混戰中損失慘重,日軍第13聯隊聯隊長小林一男也被擊斃,後續由於日軍增援部隊陸續增多,我軍放棄收復包頭,率軍退走,毫不誇張的是,這一戰幾乎全殲了日軍一個完整的騎兵旅團,開創了抗戰史上的輝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