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般在接触抗战史料的时候,总是会提到一些客观上的难度,比如兵员素质,火力问题等等,这些问题也确实是属于客观存在的事实,不然我军也不会在抗战初期一路的失败,而选择游击作战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而根据日军步兵操典之中的描述,一个日军士兵除了基本的训练,还主要强调两个方面的技能,一个是拼刺,一个是射击精度。

这些技能很好理解,毕竟日本资源不充裕,就连冲锋枪也舍不得装备,特别是拼刺技术,日军热衷于拼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儿,甚至于日军三名士兵呈丁字型排列,周围十几名我军士兵都束手无策的情况。这也是局限于中国战场的特殊性导致的,而到了后来太平洋战争时期,日军的战术就统统不灵验了。

武器装备是一个方面,事实上如果是现代化军事训练的部队,是很容易抵抗日军拼刺的,当然这个认识是有一个逐步的过程的。

比如1939年的诺门坎战役,这一战爆发于伪满洲与蒙古的边境,是日军主动挑起的战争,双方投入了20多万兵力,持续了半年的时间,以死伤六万人的代价结束,而这一战中苏军脱胎换骨的变化,始于前一年张鼓峰事件之中,苏军获得的教训。

张鼓峰事件是当时苏联和日本都没有想到的冲突,更没想到影响会这么大,虽然日军在作战中吃了不小的亏,并且也是日本主动提出议和,但是日军拼刺技术在这一战中凸显的淋漓尽致,由于苏联猝不及防,这一战苏联方面阵亡了4000多人,日军伤亡才仅仅1500人。

当然这一战苏军战败是有原因的,和1937年大清洗有关外,军中的主要力量大部分被消耗,加上苏军本身不重视白刃战,导致了被远比他们体格弱小的日本人欺负,张鼓峰战役以后,苏联内部就开始加强了白刃战的训练,特别是从此前吃亏中,逐渐掌握了窍门,可以在对战时寻找日军缺点。

苏联军队所使用的制式步枪是莫辛纳甘,这款步枪苏联同样装备了将近40年的时间,在长度上与日军三八式齐平,在拼刺作战中,是比较容易占便宜的,在掌握了窍门以后,诺门坎战役中,苏军除了动用了大量的装甲部队外,拼刺技术更是突飞猛进,也不像是日军一样讲究一定的技巧,简单粗暴,甚至在没有步枪的情况下,利用其它的物品进行白刃战。

最终日军在诺门坎战役输掉了全部,虽然日军的伤亡数要比苏军的低很多,但不得不承认的是,苏军在强调了白刃战以后,日军在近身格斗上,基本上就占不了太多便宜,而后来太平洋战场上,美军虽然没有接受苏军的经验,但是在作战中也总结出一套对付日军白刃战的技巧,特别是在太平洋战争后期,日军兵员素质有所下滑的情况下,美军在白刃战中也并不吃亏,况且他们本身就信奉火力至上的原则,能让他们白刃战的时候,对面敌人恐怕剩下的也不多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