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般在接觸抗戰史料的時候,總是會提到一些客觀上的難度,比如兵員素質,火力問題等等,這些問題也確實是屬於客觀存在的事實,不然我軍也不會在抗戰初期一路的失敗,而選擇遊擊作戰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而根據日軍步兵操典之中的描述,一個日軍士兵除了基本的訓練,還主要強調兩個方面的技能,一個是拼刺,一個是射擊精度。

這些技能很好理解,畢竟日本資源不充裕,就連衝鋒槍也捨不得裝備,特別是拼刺技術,日軍熱衷於拼刺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甚至於日軍三名士兵呈丁字型排列,周圍十幾名我軍士兵都束手無策的情況。這也是侷限於中國戰場的特殊性導致的,而到了後來太平洋戰爭時期,日軍的戰術就統統不靈驗了。

武器裝備是一個方面,事實上如果是現代化軍事訓練的部隊,是很容易抵抗日軍拼刺的,當然這個認識是有一個逐步的過程的。

比如1939年的諾門坎戰役,這一戰爆發於僞滿洲與蒙古的邊境,是日軍主動挑起的戰爭,雙方投入了20多萬兵力,持續了半年的時間,以死傷六萬人的代價結束,而這一戰中蘇軍脫胎換骨的變化,始於前一年張鼓峯事件之中,蘇軍獲得的教訓。

張鼓峯事件是當時蘇聯和日本都沒有想到的衝突,更沒想到影響會這麼大,雖然日軍在作戰中喫了不小的虧,並且也是日本主動提出議和,但是日軍拼刺技術在這一戰中凸顯的淋漓盡致,由於蘇聯猝不及防,這一戰蘇聯方面陣亡了4000多人,日軍傷亡才僅僅1500人。

當然這一戰蘇軍戰敗是有原因的,和1937年大清洗有關外,軍中的主要力量大部分被消耗,加上蘇軍本身不重視白刃戰,導致了被遠比他們體格弱小的日本人欺負,張鼓峯戰役以後,蘇聯內部就開始加強了白刃戰的訓練,特別是從此前喫虧中,逐漸掌握了竅門,可以在對戰時尋找日軍缺點。

蘇聯軍隊所使用的制式步槍是莫辛納甘,這款步槍蘇聯同樣裝備了將近40年的時間,在長度上與日軍三八式齊平,在拼刺作戰中,是比較容易佔便宜的,在掌握了竅門以後,諾門坎戰役中,蘇軍除了動用了大量的裝甲部隊外,拼刺技術更是突飛猛進,也不像是日軍一樣講究一定的技巧,簡單粗暴,甚至在沒有步槍的情況下,利用其它的物品進行白刃戰。

最終日軍在諾門坎戰役輸掉了全部,雖然日軍的傷亡數要比蘇軍的低很多,但不得不承認的是,蘇軍在強調了白刃戰以後,日軍在近身格鬥上,基本上就佔不了太多便宜,而後來太平洋戰場上,美軍雖然沒有接受蘇軍的經驗,但是在作戰中也總結出一套對付日軍白刃戰的技巧,特別是在太平洋戰爭後期,日軍兵員素質有所下滑的情況下,美軍在白刃戰中也並不喫虧,況且他們本身就信奉火力至上的原則,能讓他們白刃戰的時候,對面敵人恐怕剩下的也不多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