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是一个强盛的朝代,这个朝代击败了西方、北方多个强悍的游牧民族,开拓了许多疆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强汉”;但是,史书中的汉朝一直都是军事、政治强大,而农业、商业却差强人意,这又是为何呢?本篇文章,就为大家剖析一下这背后的原因。

纵观两汉时期的国家发展,他们一直存在一个头重脚轻的问题,即军事、政治强大,而基础产业,农商业等发展却滞后。因此,汉朝军队虽然征讨四方,所向披靡,甚至喊出“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但是,这份荣光的背后却隐藏着财政和粮食的双重危机。

汉承秦制,土地也沿袭秦朝制度

在汉武帝时期,为了北征匈奴,汉武帝把爷爷父亲辈辛辛苦苦攒下的家底全部打光了。由此导致汉武帝后期,汉朝长期处于财政入不敷出,粮食供求失衡的状态。那么偌大的汉朝搞得好军队和政治,为什么就搞不好基础市场建设呢?

汉朝的农业制度和秦代相同,但是却因循守旧,不懂变通;汉朝实行的农业制度和秦代是一模一样的,都是搞土地私有化,土地可以自由买卖交易,只要你有钱,你就可以随意地买土地。同时每一块土地的所有者必须要给国家缴纳田税,而田税一般就是这块地产值的二十分之一。

就当时来说,土地私有化的制度,按理是一个比较先进的农业制度,但是西汉政府最初没有搞清国内人口情况,秦末战争结束后,人口损失巨大,当时的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地广人稀。西汉政权建立时,全国人口总共才一千多万人,而且人口大部分集中在中原地区。

汉朝北方、南方土地价格低贱,中原地区土地却是抢手货

因此,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土地无人耕种,土地价格低贱的可怕,而中原地区的土地却是抢手货,大家抢着耕种,土地价格是高涨的可怕。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北方连年战乱,土地一到收获的时候,就会被北方游牧民族或土匪盗贼掠夺,农民辛苦耕作的成果就这样毁于一旦。

所以,人们都愿意往中原地区迁移,甚至宁愿当贵族豪绅手里的雇农,都不愿意去北方耕作;而南方地区因为气候较为湿润,不适合种植米粟之类的作物种植,汉朝的农民又不善对技术进行创新或者变通,几乎每块土地都是种植常规的一些粟米和蔬菜,却很少种植适合南方气候的瓜果,因此,西汉初期的市场上很少看到水果之类的商品,最多的就是蔬菜和粟米。

人口数量不足造成大量土地荒废

西汉初期,经过秦末战争,楚汉之争,朝代更替,连年征战,百姓十室九空,刘邦为了安定人心,恢复经济,就把各地存活下的农民,都按照人口划分数片土地,于是,农民都去耕种自家土地了,很少看到农民去耕种地主豪绅的土地。

同时,大量的土地无人认领,于是,刘邦直接把一些无主之地赏赐给贵族功臣们,作为他们跟随自己南征北战的奖励;但是汉初无主土地太多了,这些贵族功臣们也犯难,虽说土地多是好事,然而当时哪里有那么多的雇农可以用?所以,在西汉初期,臣子贵族手中的土地往往无人耕种,都荒废了。

地主豪绅对农民的盘剥促成土地彻底私有化

随着,文景二帝,采取黄老学说的无为而治,两代励精图治,休养生息,西汉的国情稍微好了一些,人口也增加到了3000多万;这时候,农民们开始有了多余的人手,去接受地主豪绅的雇佣,所以,在文景时期,农民们是比较幸运的,他们有自己的家业,同时还有自己的副业,一家老小生活的很是滋润。

不过好景不长,到了汉元帝时期,人口增至5000多万人,这时候因为土地太过集中化,几乎都集中在中原一带,大量的农民辛苦种植出来的作物卖不到好价格,同时他们的兼职收入却被豪绅地主们肆意剥削。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就是当时的时局混乱,没有保障,老百姓再怎么辛勤劳作,劳动成果都会被窃夺。因此,农民收获后,就会急匆匆把粮食脱手,一些地主富绅就趁这机会压低价格收购,农民无可奈何就只好以低贱的价格出售粮食。

大量的农民破产,破产后的农民又无奈沦为雇农;自此之后,汉朝的农业发展彻底走向私有化,国家粮食收入大部分都被贵族、臣子、地主、豪绅给掠夺了,他们凭借各种专利专权大肆收购农民的土地,雇人耕种又不缴纳田税,这么一搞,当地士族肥了腰包,国家却财政吃紧。

不合理的税收政策扼杀了商业的发展

再说说商业,两汉的商业模式非常简单,就是低买高卖,这是两汉商业的老套路;同时,他们还喜欢搞运输贸易经济,就是说把南方的东西拉到北方来卖,赚个差价;按道理来讲,这种商业模式还是中规中矩的商业模式,虽说,无法让汉朝经济繁荣起来,但是至少不会让汉朝经济一片哀嚎。

如果按照这种模式,汉朝的经济还是会稳步提升,关键就是汉朝搞了个“重农抑商”政策,政府名义上大力扶持农业发展而抑制社会商业运作,而实际上是农业和商业一起被压榨剥削,只是剥削的对象不同。

剥削农业的是地主豪绅贵族们,而剥削商人的是汉朝政府;于是农业被贵族士族们给搞死了,市场流通的商业也被汉朝弄得半死。试想,当一个商人购买一车的货物,总价值约为5万钱,但是,货物每过一道关卡和州郡就得缴纳一定的商品税,并且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不同的收费标准。

例如,这批货物是从武陵运到陈留,那么从武陵经过就得经过数个郡县,过南郡、过襄阳、过宛城等地都要缴纳税金,如果单过一个城,缴纳这么点税金是没有任何问题,关键是从武陵到陈留需要走过几十个城市,光是税金就得支付一笔不小的数目(西汉是货物价格的数百分之一),这笔税金支付后,商人哪里还有钱可赚?所以,两汉时期的经济不可能繁荣,市场经济无法给国家带来利益。

商人谋取政治地位行为加剧了经济政治的腐败

两汉时期的商人地位极其低下,比工匠的地位还低,如果商人冒犯了农户,那么官府首先是会惩治商人,当然,这种状态是西汉前期的表现;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商人也通过行贿来买卖官爵,摇身一变成为了士族贵族。

但是身份转变后,许多商人就开始通过权位来捞取自身利益,很少有人通过正当途径来扩大自己的财富,这才有了西汉的病态经济状态。

结尾

在东汉时期,中国经济还开拓出了丝路贸易,就是和西域做生意,但是同样受限于关税,汉朝经济还是没有发展起来。因此,汉朝的商业经济运作是比较失败的,虽说,他们的商道比较通畅,但是高昂的税金致使无数商人无钱可赚。

汉朝的商业和农业,虽说有一套完善的体制,但国家内部诸多因素制约了两大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国家的制度和官僚蛀虫,共同毁坏了商业和农业的蓬勃发展。

面对此种情况,汉朝政府也没有做出有效的改变,反而是放任这种乱象愈演愈烈,最终,使得汉朝的两大支柱产业呈现了发展疲态,国家无力支持军事的发展,最终使汉朝逐渐走了下坡路,难以再现曾经的辉煌。

通过对汉朝经济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一个国家要想强大,经济军事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可偏废;军事保障经济,经济反哺军事,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繁荣富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