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在斯大林格勒遭遇的抵抗有多么顽强,苏军在柏林撞见的敌人就有多么疯狂,因为城市保卫战和巷战是最为“绞肉”的战争形式。不过要注意,柏林战役中苏军的巨大伤亡不是仅仅出现在城区里,因为“柏林会战”实际上分为三个阶段:奥德河西岸战役、分割围城战役和最后的巷战,如此宏大规模的一场会战,苏军总共付出305000人的死伤代价,就战争常识来说其实又是合理的。

(海因里希将军)

一、柏林会战双方投入的兵力规模巨大。

苏军集中了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白俄罗斯第一和第二方面军,共270个师约250万人,分为东、南、北三个突击集团,其中以东路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为主攻。德军则纠集了不太完整的两个集团军群共63个师约80万人,同时在柏林城区征集了所有能够拿起武器的“人民冲锋队”和平民、以及党卫军成员约20万人,总兵力几乎达到了100万、当然,在技术兵器上苏军也占绝对优势,不详列了。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斯大林格勒会战,它也不仅仅是城区的巷战,而是围绕这个城市在广袤战场上进行的大规模会战,兵力对比是苏军300万对德军200万,战役规模与柏林会战相比约为1:0.7,然而整个会战期间德军损失150万之众,苏军伤亡更接近200万。这么一比,苏军在柏林伤亡30万人很多吗?显然不是,比如实际负责攻击斯大林格勒城区的第6集团军,阵亡数量即达14万余人,加上伤者肯定突破30万。

(朱可夫司令员)

二、朱可夫在奥德河西岸战役中表现欠佳。

奥德河位于柏林以东50到70公里处,横亘在苏军进入柏林的主要通道上,所谓的“帝国一号公路”就穿过这里。驻守此地的是东线德军最后的精锐“维斯瓦集团军群”,原来的总司令居然是党卫队头子希姆莱,直到苏军兵抵奥德河东岸后,希特勒才命令号称“东线防御专家”的海因里希大将接管部队。

他充分利用了奥德河西岸的有利地形,在奥德河与尼斯河之间构筑了三道筑垒防线,纵深最高达到40公里。其中第二道筑垒防线是德军的重点防御地段,它以号称“柏林之钥”的泽洛夫高地为中心,设置了大量反坦克壕、雷区和鹿砦,海因里希在苏军发起进攻之前还从上游开闸防水,让整个阵地前面成为了一片沼泽,确实是易守难攻。

(希姆莱)

死守这里的,是德军“维斯瓦集团军群”全部加上从德国纵深调来的一切后备力量,连军校生都上前线了,总兵力超过55万,拥有坦克512辆和大量火炮、突击炮。而乌克兰第一方面军拥有77个师120万人,但朱可夫显然有些轻敌,攻击的步兵陷在泥沼中遭遇德军火力收割,仅在泽洛夫高地之下的阵亡就达到了3万人。

朱可夫眼见突破困难,向最高统帅部提出将自己的两个坦克集团军绕到南方,在科涅夫的战线上投入战斗撕开突破口,遭到后者的拒绝,可见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在奥德河西岸的窘境,耗时整整五天才完成突破。按照一比三的通常伤亡比例,苏军在奥德河-尼斯河战役中至少损失了15万人左右,而在南北两个方向上,白俄罗斯第一、第二方面军在野战中也有损失,当完成对40多万德军的战役分割后(有20多万德军被孤立在外),两个方面军也伤亡了6万人左右。

(人民冲锋队的老头)

三、柏林城区的德军火力其实非常强大。

换句话说,还没有等到进入柏林城区,已经有20多万苏军官兵倒在了战场上,但是一旦苏军主力迫近城区,其实柏林战役已经没有悬念了,在没有增援的情况下,任何一座城市的陷落都只是时间问题。但这个时候,也标志着最苦逼的巷战开始,每一个街区,每一座楼房,苏军都得用人命去换取。德国人有充分的时间,把城区划分成为八个守备区和一个中心特别守备区,整体防线分为外狙击区、外城廓和内城廓三层。

德军不仅在街道上设置了街垒和反坦克障碍物,每座可以利用的楼房遍布射击孔,同时还充分利用了地下铁道、地下下水道管网玩起了“地道战”。除国防军退入城区的部队、党卫军部队外,光受过巷战训练的“人民冲锋队”就有200个营,另外,德国人还把之前用来柏林防空的600门各口径高射炮全部用于平射,再加上陆军的反坦克武器和“铁拳”,苏军光坦克被干掉了1000多辆(整个会战损失2156辆),可见巷战之残酷。

(朱可夫在前线)

四、党卫军各部非常狂热在巷战中困兽犹斗。

为什么之前会任命希姆莱为集团军群总司令呢?让他带兵明显是个笑话嘛,问题在于,到1945年4月,武装党卫军所余的42万兵力,大部分投入了柏林战役,使郊区和城区的党卫队成员、党卫军部队比例非常之大,包括配合“维斯瓦集团军群”作战的党卫军、以及守备柏林中心地区的党卫军。

这帮家伙不仅自身非常顽固,客观上还起到了监督国防军和平民的作用,成为了战斗队加督战队,逼迫所有德国人死战到底,死守国会大厦的1500人几乎全部是外籍党卫军成员,仅此一地就给苏军造成了数千人的伤亡。柏林被攻克后,一个月内追随希特勒自杀的党卫军达63000余人,躲在城市角落里拒不投降也有70000余人,那么苏军为了对付这帮狂热的家伙,付出的代价必然惨重。

(武装平民)

五、希特勒没有逃走也刺激了德军疯狂抵抗。

苏军开始渡河攻击奥德河西岸德军阵地时,纳粹德国的主要军政机关和头目都开始撤离,包括德军最高统帅部等等,但是希特勒却坚持留了下来,就如同莫斯科保卫战时期斯大林没有撤离一样,确实起到了提振士气的作用。为了保卫纳粹最后的堡垒和精神象征,德国军队和平民、甚至一些外籍党卫军部队垂死挣扎,让苏军每前进一步都付出重大代价,苏军在城区的伤亡数量至少在8万人以上。

一直到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杀,德军的抵抗才趋于减弱,24小时后的5月2日凌晨,德军柏林守备司令魏德林就派员接洽投降,也就是说,如果希特勒不死,德国人还得顽抗几天,苏军的伤亡还要增加。到1945年5月2日下午3点,接到投降命令的残余德军才全部停止抵抗,柏林会战宣告结束。

整个柏林会战期间,德军伤亡也超过42万余人,因此就一场超大型城市的攻坚战来说,苏军的伤亡数量并不意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