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397年的秋天,在帖木儿帝国的首都撒马尔罕,帝国的大臣和将领正在紧张地忙碌着,在此之前,帖木儿已经结束了对金帐汗国的远征,无数的战利品被运往撒马尔罕。此时的中亚之王帖木儿,已经决定向印度的德里苏丹国发动战争,当时的德里苏丹国要比金帐汗国更加富饶,而且拥有更多的人口。

帖木儿时代的撒马尔罕城

为了确保远征德里苏丹国能够成功,在帖木儿亲自出征之前,他命令自己的长孙皮尔·马黑麻率领一支骑兵前去侦查地形,皮尔·马黑麻一直行进至萨特莱杰河才返回,随后便向祖父帖木儿报告了印度北部的地形地貌,以及德里苏丹国军队的部署情况。

帖木儿是一个做事非常谨慎的征服者,直到1398年的3月,在进行过精心的准备后,帖木儿才亲自率军离开撒马尔罕,开始了自己的征服印度之旅。

而当时的印度,正处于德里苏丹国的统治,其君主则是图克鲁克家族的纳西尔,而德里苏丹国的统治者是来自中亚的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对于印度的土著居民来说,德里苏丹国是由外族人建立的王国。

影视作品中的帖木儿

德里苏丹国的军队,并不是第一次和来自中亚的军队作战,在察合台汗国时代,成吉思汗的子孙们曾多次远征德里苏丹国,可是他们却在印度的土地上战败,德里苏丹国的军队曾多次击退察合台汗国的入侵。

到了1398年的10月,帖木儿率领九万人组成的军队抵达印度的西北部,他的孙子皮尔·马黑麻已经在此处等候多时,在和皮尔·马黑麻率领的侦察部队会合后,帖木儿命令士兵对旁遮普地区发起了进攻。

而对旁遮普地区的进攻,则显得非常顺利,虽然德里苏丹国的军队曾多次击败察合台汗国的骑兵,但是在面对帖木儿的大军时,德里苏丹国的马穆鲁克军团却显得非常无力,他们无法抵挡住帖木儿帝国军队的攻势,只能将旁遮普的土地拱手相让。征服旁遮普地区之后,帖木儿的军队像当年的蒙古大军一样,对被征服的土地进行了洗劫和破坏。

装备着战象的德里苏丹国军队

在进行过洗劫和屠杀后,无数财富成为了帖木儿帝国军队的战利品,而且还有十万多名印度人成为了帖木儿的俘虏,帖木儿饶恕了这些人的性命,然后命令这些俘虏为帖木儿的军队运送物资。帖木儿本人十分喜欢效仿成吉思汗时代蒙古人的战术,但是他比当年的蒙古军队更喜欢屠城,他的性格也要比成吉思汗更冷酷

他对将军们温和处置敌人的方式非常不满,对他们和平对待敌对地区的居民非常不满。帖木儿更倾向于让敌人血流成河,这有助于把所有可能叛乱的敌人扼杀在摇篮中。

上面这段话,前半部分是帖木儿帝国的宫廷史学家的记录,后半部分则是近代史学家的标注,从这段话中就能看出帖木儿性格上的谨慎和冷酷。

正在作战的帖木儿帝国军队

而在印度北部被俘虏的这十万多名印度居民,他们之所以能够保全性命,并不是因为帖木儿大发慈悲,而是因为帖木儿觉得这些可怜人还有利用价值,他们可以帮助帝国的军队运送沉重的物资,这样便可以让作战部队安心打仗。

到了1398年的12月,帖木儿率领的军队抵达德里,而德里苏丹国的军队也已经在自己的国都集结,德里苏丹国的统治者纳西尔决定和帖木儿进行一场决战。

可是在德里之战爆发前夕,帖木儿却下令处死之前被俘虏的那十万多名印度人,根据史学家阿布杜莎地记述,帖木儿如此命令自己的将领们:“围攻德里的战事非常重大,俘虏不能跟我们的物资放在一起,别无他法,只能杀死他们”。

德里之战

而帖木儿之所以要这么做,也和他谨慎的性格多疑的性格有关,他担心这些印度俘虏会在开战后突然叛变,毕竟他们是德里苏丹国的居民,如果这些印度俘虏突然倒向德里苏丹国,那么帖木儿帝国军队的后方就会陷入混乱,这对战事是非常不利的。

因此到了围攻德里城的当天早上,在帖木儿的授意下,大屠杀开始了,帖木儿要求每个士兵都要杀死几个印度俘虏,十多万印度俘虏惨遭处决,他们的尸体在营地外堆积如山。

在处理完这些俘虏后,帖木儿命令士兵向德里城发起进攻,这场战役仅仅用了一天就结束了,公元1398年的12月18日,帖木儿以胜利者的身份进入德里城,屠杀和破坏也接踵而至。

参考资料:《帖木儿自传》《草原帝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