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土皇帝”杜月笙去世后,杜公馆瞬间分崩瓦解,妻妾儿女东奔西走互不理睬。

其实早在杜月笙还活着的时候,姨太太们就已经心照不宣的减少来往,以往杜月笙还能下地吃饭的时候大家都还碰个面,后来杜月笙身体越来越差开始在房里吃饭,姨太太们索性见都不见,关系岌岌可危。

这杜月笙前脚分完遗产去世,后脚人就散没了。

要说其他几位太太有钱有子,人老了却还有个照应,这五姨太孟小冬膝下无子,孤苦伶仃一个人,没了杜月笙就没了依靠,又在人生地不熟的香港,她是怎么谋生的?

若以一个女人的角度来看杜月笙的一生,最爱的人是谁,那无疑是孟小冬。

从杜月笙和孟小冬结婚这件事来看,他是心疼这个女人的。

1945年,杜月笙移居香港,心中却一直惦念着孟小冬的情况。

杜对孟的情愫可以追溯到二十年前,但天生傲骨的孟小冬年轻时自不肯做妾,选择嫁给梅兰芳,所以对杜月笙来说两人一直是君子之交。

但杜月笙对她的关注一直未减少,在第二年反沪时,一直写信催孟小冬南下。

原本孟小冬与杜月笙的四太太姚玉兰就是闺中好友,许久没见甚是想念,也不再推脱杜月笙的邀请,来到杜公馆与其团聚。

而在这此前,孤身一人的孟小冬一直倔强地坚持在北平,为自己的艺术追求奋斗。

来到杜公馆,姚玉兰与杜月笙的关怀,再次让她感受到了温暖。

那颗被梅兰芳伤透的心,再次受到了安抚。

1949年,杜月笙一家迁居香港。原本在杜家沉默寡言,一心照顾躺在病榻上的杜月笙的孟小冬突然说了一句话:我跟着去,算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呀。

此时被病痛折磨得连床都下不了的杜月笙,说要和孟小冬结婚。

1950年的一天,杜月笙被人搀扶下床,和孟小冬完成了结婚仪式。

这个一直沉默、冷漠的女人,脸上第一次出现了笑容。

孤苦伶仃半生的孟小冬,找到了家的归属,即使这个家,已经千疮百孔。

1951年,杜月笙大限将至,进行财产分配。

当年在旧上海叱咤风云的大佬,终其一生留下的钱财,也不过枕头下一直压着的7千美金和银行中的10万美金。

枕头下的七千美金,分给孟小冬三千美金,三夫人孙佩豪和长子杜维藩各两千美金。

十万美金,孟小冬分到两万美金,加上之前的三千,孟小冬得到遗产两万三千美金。

无儿无女,嫁进来不到一年的孟小冬,拿到了5分之一的遗产,杜月笙对她情至意尽。

但很多人诟病孟小冬,认为她在拿到遗产后说的那句:“这怎么够……”令人心寒、不懂知足。甚至认为她嫁给杜月笙,就是为了分遗产。

堂堂一代“东皇”,竟然落魄到这种地步,为了蹭人家产而委屈自己?

都是笑话,若想要钱,孟小冬与梅兰芳结婚时可以选择大笔数的钱,但她公然登报与梅兰芳划清界限,甚至见都不见他一面。而这句“这怎么够”只不过是孟小冬直率性格的体现。

孟小冬对杜月笙,是带着情义的,杜月笙对她的关心,使她那颗万年冰封的心融化了。

杜月笙也知道孟小冬的苦,他曾对自己最信赖的弟子陆京士说:“只有妈咪最苦!”

分完家产没几天,杜月笙去世。

孟小冬搬家到使馆大厦。

她性子孤傲,没有工作,也不再登台演出,没有收入只能吃老本。

但是收了几位弟子传承余派艺术,也算是生活下去的动力。但这一切也都和金钱不沾边。

后来孙养龙编写《谈余叔岩》,需要孟小冬的帮助,孟小冬全程无偿协助,几十万的稿费分文未拿。

后来又有人找她拍电影录唱片,报酬为一百万港币,孟小冬思量前后也婉拒了,虽然她也赞同拍电影发扬国剧精神,但是由于排练问题未达成协议,所以不了了之。

就这样,孟小冬毫不留恋的失去了很多次赚钱的机会,一直孤傲的活着。

直到十几年后,孟小冬与姚玉兰再次联系,受姚玉兰邀请前去台湾生活,安度晚年。

1967年9月11日,孟小冬搭轮船离开香港,赶赴台北。

在台湾,与好姐妹姚玉兰想见,更有杜美霞每日陪伴她聊天、散步、喝茶,让孟小冬感受到了膝下有之的天伦之乐。

1977年5月26日,梨园冬皇与世长辞,享年70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