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金秋时节,网络上就会出现各种关于秋色的照片或视频,各种各样赏心悦目的秋色美照令人蠢蠢欲动,恨不得马上空降现场欣赏一番,以至于每年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候,“赏秋话题”都会霸占各种主流社交媒体的排行榜。但江西省东北部的婺源县却有一座拥有500历史的古村——篁岭,那里与中国各地自然形成的秋色不太一样——当地主要的“秋色”是人为制造出来的,而且用当地人的话说,一定要晒,并美其名曰“晒秋”。

都说贵州省是个“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的特殊地理环境,其实江西婺源县的篁岭古村同样也是一个大自然造就出的“奇特地貌”,同样的“地无三尺平”,但它同时也是一座深藏在大山深处、适合退休隐居的好地方。

我们驾车离开婺源石城山,辗转了3个多小时的路程才看到“婺源篁岭景区”的旅游指示牌。绕下山去,路过一些村庄,道路变得很窄,继续往前开,终于到了篁岭景区的停车场。但奇怪的是这座停车场太过空旷了。我们不禁怀疑是不是走错了路,这可是国庆节黄金周假期呀,停车场里竟然空荡荡的,连旅游大巴都没几辆。我们去售票大厅买了篁岭景区门票,加上缆车票,每人145元(门票+双程索道票),感觉小贵。老C嘴里嘟囔着“景区收门票,简直就是快乐旅游途中的一大恶心事。”我们几个笑而不语。

坐在缆车轿厢里向下看,四周光秃秃的,可以说没什么景色可言,我的心里有些小失望。下了缆车,走向山的另一头,就如同瞬间穿越了时空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大片的梯田相连,延绵不绝。尽管此时花期已过,但梯田风貌却依然壮观,煞是好看。我都能想象到,若是在油菜花盛开的时节,这里该是多么的惊艳呀!

心里揣着期待,我们走入了篁岭的风景里。参观完祠堂,绕出来,几栋古民居出现在眼前,待到再往深处走,成片的古居在石砖铺成的路面两旁簇拥而立,虽然有修缮过的痕迹,但却丝毫不矫揉造作,基本保持着原汁原味的风格。移步皆是风景,我们手中的相机根本停不下来,随便换个角度就能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画面。

午饭之后,我们顺着错落有致的房屋迂回向上,走到了最高处,回头再看,篁岭——这座高山村落最有特色的“晒秋”场景立即映入眼帘。当地人习惯把自家收获的玉米、辣椒、南瓜、花生、红豆、菊花、萝卜干和其他谷物,甚至蔬菜等应季的农作物采摘回来后,装在扁箩里晒在阳台、屋顶、窗台或者庭院,农作物经过一段时间的晾晒和风干后,更易保存。

当地人把这种晾晒农作物的方式称为“晒秋”,由于当地家家户户到了这个季节都会进行“晒秋”活动,所以规模一大,给人带来的视觉效果就会很震撼。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摄影人和游客专门为了观赏这种“晒秋”景象专程从遥远的大城市跑来凑热闹。

站在山上往下面的村庄观看,山下全是梯田,而山腰上面这是层层叠叠的民居,民居建筑则顺着百米落差的山坡自上而下第次排列,每家每户的窗户墙壁上都有一些向外延伸悬空的长木杆,那些装满彩色农作物的扁筐稳稳地架在木杆上,形成了凌空晾晒的景象。从远处望过去,真的非常好看,典型的秋天时节“大丰收”的景象。

说来也是有趣,这种农事活动原本只是篁岭古村500年来每年都做的平常事(由于高山村落平地资源紧缺,晒秋成了无奈之举),但现代人却认为这是一种赏心悦目的风景线,并且这种认同感就像一种在游客、摄影师、甚至画家当中迅速流行起来的艺术文化,人人都想亲自到现场看一看。近几年,由于当地大力宣传“晒秋”旅游,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知道了篁岭,这座500年来默默无闻的深山村落,大巴车拉着游客们纷至沓来,给当地人带来了丰富的旅游收入。

这真是应了那句老话“艺术来源于生活”。随着最后“咔嚓”一声快门响,此次婺源赏秋之行圆满结束。如果说“养在深闺人未识”形容的是几年前的婺源,那么现在的婺源已经美名远扬。篁岭,这座深藏在大山深处几百年的古村,从不为人所知,到进入时尚游客们的视线,仅仅只用了不到10年时间。看来,中国各地的农村,每一个地方都有其自身特色,当地人需要做的,只是需要挖掘和自我发现而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