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春风

同名知乎/荔枝FM | 一见春风

01

清朝有个秀才韩慕庐,在一个员外家做私塾先生,这位员外对自己的学识充满自信,总想着也教教学生。

一次韩慕庐外出,员外趁此机会便代他授课,讲到礼记中的“临财毋苟得”,竟然读成了“临财母狗得”。

刚好,这句话被窗外一名饱学之士听到,便以为韩慕庐的学问也不过如此,居然犯这样的错误。

于是便笑着说道“礼记一书无母狗”,恰巧此时韩慕庐回来,听到后便对道“春秋三传有公羊”。

我们都知道,《礼记》是一部讲解典章制度礼仪的书,是四书五经之一。而韩慕庐所说的春秋三传又是什么呢?

02

《春秋》其实是史书,我们熟悉的春秋时代也来源于此。当时各国均有自己的史书,而只有鲁国的史书经过孔子编订整理,流传下来,名为《春秋》。

春秋就是春天与秋天两个季节,为什么成为了历史的代名词呢?为何不叫做春夏、春冬呢?

这是因为当时没有明确的计时工具,就用春秋这两个容易观察到的季节来代指一年,年复一年就成了历史。

草原人是以草青草黄为一年,东北的赫哲族是以吃过几次大马哈鱼来纪年,因为因为一年大马哈鱼只洄游一次。

有的朋友会说,不对啊,明明冬夏最容易区分啊,夏天酷热,冬天大雪。

其实先秦时代的气温和现在不一样, 华南地区的年平均温度较今日高 1℃ , 长江流域较今日高 2℃ , 华北、东北及西北等北方地区则较今日高 3℃。

在今泰山附近,曾经是商朝皇家打猎的地方,那里曾经有过野生亚洲象。可是到了现在,由于气温升高、人类活动等原因,犀牛、大象这些动物在黄河流域都不见了。

由此可见,当时的冬季可能并没有如今这么明显,所以还是春秋两季容易观察到。当然其他的说法还有很多,总而言之,春秋代表一年是当时人们普遍认同的。

03

《春秋》这部史书很特别,他是以鲁国为视角,按照时间顺序,写成的一部“大事年表”,是一部编年体史书。

之所以戏称为大事年表,是因为它的内容很简略,《春秋》虽然记载了鲁国十二位君主间的二百多年历史,但仅仅有一千八百左右的条文。

每条文字最少的只有一个字,最多的才二十多个字,平均下来,记载一年发生的事仅仅用了七八十字。

比如鲁隐公元年,郑国曾发生过一件因为母亲偏心,导致兄弟相残的事情,《春秋》是这样记载的,“夏五月,郑伯克段於鄢”。

仅仅九个字就说完了这件事,可是我们读起来感觉没头没尾、云里雾里,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

好在,有一位大学者横空出世,帮我们理清了《春秋》中一件件事情的原貌,这个人就是左丘明。他写了一部阐释《春秋》的书,名为《春秋左氏传》,后世称为《左传》。

除此之外,公羊高传授了《春秋公羊传》,谷梁赤传授了《春秋谷梁传》,这三部书合称春秋三传。

04

春秋三传中,《左传》的文学性、历史性最强。我们熟悉的唇亡齿寒、鞭长莫及、举棋不定、欲盖弥彰等成语,假途灭虢、曹刿论战等著名战争,都是来自左传。

如果把《春秋》比作树干,那么《左传》就是树上的繁茂的枝丫和鲜花。他以广阔的视角,详实的记录,为我们展现了春秋时代,一幕幕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传奇。

从今天起,春风将和大家走进春秋时代,了解那短短的几个字背后,是怎样的波澜壮阔。欢迎走进春风读经典的新一期,春风读经之春秋左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