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退休的老人来说,辛苦半辈子,好不容易盼到子女成家,总算能享几天清福了。特别看到孙辈出世,自己升级做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后,含饴弄孙的快乐简直是无可替代。

老话总说“隔代亲”,老人疼孙辈,甚至比孩子的父母有过之而无不及。其实这也能够理解,很多老人年轻时忙工作忙挣钱,从而疏忽了对子女的陪伴。如今退休后有钱有闲,所以老人把曾经的缺失和心底的愧疚,弥补到孙子身上。

很多老人儿女双全,称之为手心手背都是肉,不过到了孙子这辈的感情,对儿子和女儿所生的孩子就有些微妙变化。虽说都是自己孩子的孩子,按理说应该一碗水端平,可有些老人思想受老观念影响,非要在孙子与外孙之间分出一个亲疏远近。

不管老人嘴上标榜自己做得如何好,作为他们的子女,是最有体会。在父母心里,觉得孙子亲还是外孙亲,3个子女道出了实情,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故事。

一、刘小姐:孙子的地位比外孙高

我家兄妹俩,从小母亲就非常偏心哥哥,父亲倒挺护着我。后来我学做生意挣了一些钱,母亲开始对我刮目相看,不再像以往那般横挑鼻子竖挑眼,而我对家里的贡献也不小,买房子买家电。

我和哥哥同一年结婚,又同一年生孩子,我做生意忙没空带孩子,本想请个保姆,可被母亲自告奋勇揽了下来。她说一个孙子是带,两个也是带,再说两个孩子在一起也有个玩伴。而我自然不好意思让母亲白辛苦,每月付她远高于保姆的工资。

我的经济条件比哥哥好一些,平时孩子们的吃喝玩具大多是我负担。当着我的面,母亲对两个孙子不分彼此,可我心里清楚这都是表面文章,母亲之所以主动带外孙,完全是冲着这份高工资,在她心里,孙子的地位无人能及。打比方两个孩子争夺一个玩具,母亲不管对错,永远向着孙子。

我也想过把儿子接走,可转念一想,母亲毕竟是他外婆,总不至于把孩子怎么样,总比把孩子交到保姆手上放心一些。至于母亲爱偏心谁,那是她的权利,我无法左右。

二、张先生:我妈和两个外孙亲

长时间相处能培养人与人的感情,这话我信。我爸妈退休后闲不住,找了份看厂区大门的工作,吃住都在厂里,工作轻松自由。爸妈心疼姐姐没有婆婆,让她休完产假把外孙送过去他们帮忙带。

就这样,爸妈把外孙带到3岁,这时姐姐又生下二胎,母亲便留父亲一个人看大门,她去了姐姐家照顾一大两小。母亲很疼这两个外孙,出钱出力帮衬姐姐家。考虑到姐姐没有婆婆,所以直接让孩子们称呼她奶奶。

后来我结婚生子,母亲回来照顾老婆一个月,整天心神不宁,牵挂两个外孙,一天要视频好几次。老婆满月后,母亲不顾我们的挽留,又回到姐姐家,她说两个孩子是她一手带大,她不在家孩子们不肯好好吃饭。

为此老婆和我争吵过无数次,说母亲帮着自家孙子不带,跑去带野孙子,既然不喜欢这个孙子,那就让孩子跟她姓。这话传到母亲耳朵里,她自知理亏,让老婆自己带孩子别闹了,她每月贴补我们2000块钱。虽然给了钱,可我们大家心里都清楚,母亲心里始终与外孙亲。

三、李小姐:外孙无法与孙子相比

我家是拆迁户,家里分了5套房子,以及50多万。而我只拿到属于自己那套房子,其余4套全写在弟弟名下,不过父母挺有头脑,一直把50多万拆迁款紧紧攥在手里,弟弟弟媳索要多次都碰了钉子。

我明白父母的意思,这是他们的养老钱,担心太早给弟弟被花光了。作为女儿,我有自知之明,知道父母不可能让我继承家产,加上4套房子都给了弟弟,我心里多少有些不痛快,所以平时与父母来往不勤。

然而母亲一场大病,弟弟弟媳都不愿意在医院陪护,我只得顶上。这件事过后,父母感叹儿子不如女儿孝顺,对我儿子也变得非常慈爱,常说他们只有一个孙子和一个外孙,以后要一碗水端平。

过年父母给两个孩子发红包,说都是1000块钱,孙子和外孙一样多,这在我们家还是破天荒第一次,我听了心里挺开心。可是我进屋拿东西,恰巧撞见侄子在数钱,父母给他的分明是2000块钱,我这才醒悟,外孙无法与孙子相比,所谓的一样疼,只不过是我父母使的障眼法。

情感结语:

从这三个小故事中,能够看出,有思想开明的老人,也有老人老观念。想起以前有句顺口溜“外孙外孙,越喂越生”,那些觉得外孙亲的老人,有时候或许并不是真的不疼外孙,而是担心在外孙身上付出感情了,将来还是白疼一场。

也有些外公外婆,对外孙和蔼可亲,可言行中透着一种客气,分明在拿外孙当客人看待。而对孙子则是各种言传身教,看似恨铁不成钢,可那却是只有最亲近的人,才有殊荣享受到的关爱。

其实,不管是孙子还是外孙,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你对他的好,他完全感受的到。人与人之间,理应多一点真诚,更何况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作为长辈,老人多对孩子们付出一些疼爱,那样孩子长大后,也会记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好。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关,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