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应物(737年—7924年),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在位时,韦应物曾当过唐玄宗的侍卫,后历任洛阳丞、比部员外郎、滁州刺史、江州刺史,官终苏州刺史,故世称“韦苏州”。

韦应物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孟浩然、柳宗元合称“王孟韦柳”,韦应物虽不如其它三人名气大,但也留下了好几首千古名篇,我们最熟悉的应该就是《滁州西涧》。前几年,韦应物的两句诗“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曾爆红网络,还引起了一股续诗风潮。

今天我们要读的是韦应物的一首五言古诗《寄全椒山中道士》,这首诗被选入了《唐诗三百首》。

寄全椒山中道士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全椒,在今安徽全椒。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全椒县西三十里有神山,题中的道士便是在这神山中修行。唐时全椒在滁州辖区内,德宗建中四年(783)夏至贞元元年(785)冬,韦应物任滁州刺史,这首诗与他的名篇《滁州西涧》一样,都是写于这一时期。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郡斋,刺史衙署中的斋舍。

秋天天气转寒,衙署中的斋舍也变得寒冷起来,这让诗人想念起在全椒山中修行的道士友人,友人修行艰苦,居住条件差,应该更加感到寒冷。

一个“冷”字,是全诗的诗眼,它不仅写感官上的寒冷,也暗示诗人内心的寂寞萧索。寒冷的天气,引发人内心的凄凉落寞之感,人在凄落寞之时,自然就会想到亲友。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涧,两山中夹的水道涧。荆薪:杂柴。煮白石:道家有“煮玉石英法”,用白石英和薤(xiè)白、黑芝麻、白蜜、山泉熬炼服食,说可以延年益寿。又,唐宋时煮茶水加白石,可使味更甘美,这里两种理解都可。

诗人由于想念友人,便设想友人的生活状况,想他一个人在溪涧底下去拾取杂柴,回来后烧杂柴煮白石。这样的生活,既艰苦,又有一些潇洒自在,诗人在同情友人的艰苦修行的同时,又透露出对这种自在生活的向往。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因为想到友人艰苦的修行生活,诗人便想带上一瓢酒,去抚慰友人在傍晚风雨中孤寂的心灵。

我们都知道,”风雨“这一词,在古诗词中是有着丰富的内涵的,它不仅指自然的风雨,也象征着人生的风雨。现实的风雨,便能给生活造成困难,而人生的风雨,更是不断侵蚀人的心灵。

在风风雨雨中,人的内心变得凄凉,变得萧索,这时,与朋友喝喝酒,聊聊天,便是抚慰心灵的最好良方。

正如白居易在傍晚大雪之中,想叫刘十九来一起喝酒,韦应物也想在这个风雨的傍晚,带上一瓢酒去找道士友人谈天。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但是,道士修行,居无定所,今天睡这个洞,明天睡那个洞,所以诗人只能看到满山的落叶,却不知到何处去寻找友人的足迹。

韦应物的这首诗,非常善于运用形象思维,他写自己内心的凄凉萧索,是用郡斋冷来暗喻写道人的生活,诗人抓住束荆薪与煮白石两个典型场景,便将道人修行生活状况写了出来,接着,诗人用酒来传达两人深挚的友情,又用风雨囊括人生的无限感慨,最后,诗人无法寻找友人的怅惘之情,也是通过”落叶满空山“这一画面来传达。这样写的好处,便是能让读者进入诗境中,自己体味诗中的情感。

韦应物这首诗中的情感,是很能引起现代人共鸣的,有一天你心情不好,便想起了你最好的朋友,你会想,他此时此刻在干嘛呢?是不是也经历了一些人生的不如意?于是你便想找他一起喝喝酒,聊聊天,即使这不能解决你们彼此的现实困境,但却能让你的内心温暖许多。

文 | 谢小楼

精读《唐诗三百首》103: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