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经济,最热的话题有两个:

一是内循环,二是新基建。

而这其中,新基建又是内循环的基础和支撑点,在国际经济形势变幻莫测的当下,显得更为重要。

新基建的提法起于今年3月4日,中央召开重要会议,强调要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其中要加快 5G 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短短的一句话,连用了两个“加快”。“新基建”的受重视程度,让各路人马嗅出了不寻常的味道。

新基建是什么?如果说传统基础设施是指铁路、公路、机场、港口 等“铁公基”项目,那新基建是指发力于科技端的基础设施建设,包含 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七大领域。

一言以蔽之:硬核科技。

新基建涉及的领域全都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短板,有些还是被国外“卡脖子”的环节。哪怕现在不干,将来总有一天还是得干。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新基建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经济提振”角色,深深嵌入到当下全球的竞争格局之中,其发展水平关乎整个民族的历史命运与国家的全球竞争力。因此,发展步伐刻不容缓。

在这样的关键当口,有一个城市已经全速出击,提前布局,迈出了大大的一步。

1

4K时代的背后

形势一片火热。

早在今年3月份,各地就已经将“新基建”列入计划清单。据《21世纪经济报道》报道,截至3月1日,北京、河北等13个省市,公布了总投资额近34万亿的“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其中就包括了不少“新基建”项目。

就在全国新基建即将爆发的前夕,广州传来了一个讯息。

2020年6月8日,位于广州的南国都市频道正式开播——

这是全国第一个获国家广电总局批准开播自办4K超高清频道的城市,广州广播电视台成为全国第一家开路播出自办4K频道的城市台。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大事件!这意味着,羊城人民将率先进入4K时代,体验超高清频道带来的惊喜。

4K时代意味着什么?从参数上来说,4K电视是指屏幕分辨率达到3840×2160像素的电视机产品。在4K的高分辨率下:

“每一根头发丝都能看见。”

这样的沉浸式体验,是传统的1920×1080分辨率高清电视无法达到的。

从产品的角度上讲,这与电视产业密不可分。

广东是我国最大的电视机生产基地,据城市战争梳理,仅2018年,广东四大彩电企业(TCL、创维、康佳、广东长虹)的4K电视产量达到2195万台,产量2195万台、同比增长30.8%,占全国产量的50%。

而4K电视依赖的新一代面板技术,也集中在广东。随着富士康10.5代面板落户广州,70多家上下游企业已经投资落地,打造从玻璃到显示面板再到整机组装的完整产业链。目前,广东4K芯片出货量全国第一、显示面板产能全国第一,4K产业已然成型。

但这并不是全部。4K时代的背后,不仅仅是4K电视,更是基础设施的升级和整个产业链的革命。

4K信号的传输,依赖于传输速率更高的信息技术,这就需要5G技术的大规模使用。4K内容的播放,依赖于更高清的显示设备,这将刺激新一代面板技术的研发,以及4K电视机大规模投入市场。4K需要专门的高清内容,这对内容生产端也是一次革命。

借用城市战争的话来说,从5G技术的底层搭建,到终端的面板与4K电视,再到节目内容的制作与播出,有望在广东形成一个4K产业链的闭环效应,而且一定是国际最高标准,因为5G、4K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也是刚刚起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南国都市频道开播,绝不仅仅是多了一个电视频道,更是一次以4K为切入点的视听产业链大升级!

5G技术、新一代显示面板,4K电视机和内容制作……整个产业链将实现天翻地覆的大爆发。

2

数字新基建的领跑者

“新基建”并非新提法。

早在2018年召开的中央经济会议上,中央就明确提出了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定位。

如今,随着高层政策的加码,推进新基建已成为全国共识。

在地方城市中,广州的响应动作最为迅速。

2020年3月29日,中央话音刚落,《广州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广州高新区加快“新基建”助力数字经济发展十条》(下称“新基建10条”)横空出世。

是全国首个区县级“新基建”产业政策。

“新基建10条”紧盯全球顶尖数字经济技术,对处于价值链顶部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数字经济龙头给出了最大的诚意:

比如,对新引进的全球顶尖数字技术企业,最高按已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5%分阶段给予奖励,单个项目奖励总额最高5亿元。

除此之外,“新基建10条”还着眼于强化“新基建”底层技术支撑、发展“新基建”新业态新模式,并致力于探索“新基建”的制度创新。

要资金给资金,要人才给人才,要技术给技术,还给予充分的安全保障。

这样的“大礼包”,广州并非是大手大脚的“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在新基建领域,广州本身就有着深厚的积淀。

例如,广州开发区就有着多张闪亮名片。

京信通信是该区5G产业化和生产数字化协同的领军企业之一。京信通信投资建设的京信5G AAU配套天线和介质滤波器智能工厂项目,总投资超5亿元,主要生产5G介质滤波器、5G天线,是5G通讯网络建设系统的关键射频部件平台。

新能源汽车充电装置方面,维杰斯通(中新广州知识城)科技园区主要生产并网光伏系统及光伏输配电器材、光伏电源、太阳能电动汽车充电装置。值得一提的是,该企业旗下的海坤电气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仅用18小时赶制出一批智能配电设备,及时供应深圳小汤山临时医院。

卡尔蔡司投资建设的光学工业4.0健康视光产业生态圈项目也已经进入投试产阶段。据报道,该项目一期投资10亿元,预计达产产值15亿元,将形成全世界最先进的视光学产品生产线,成为蔡司集团全球最大规模高折射率、高端定制功能型视光镜片及高端眼科器具的制造基地。

而这仅仅只是开始。一个多月后的5月8日,广州举办了首批数字新基建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及揭牌活动,73个项目集中签约、揭牌,亮出广州发展新基建的“头雁阵容”,这些项目的总投资规模是:

1800亿元

300多家企业 “云签约”“云揭牌”,项目涉及5G、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多个与智能产业强相关的领域。而相关企业的名单一亮相,这更像是一场科技圈的“新基建”春晚:

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云从、小米、科大讯飞……来自全国各地的科技巨头、AI独角兽齐聚一堂。

合作的内容也极为有料。以京东为例,借着广州直播带货产业兴起的风口,京东供应链科技总部项目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电子商务、供应链金融的总部基地以及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经济等产业的重要基地。

紧接着,据广州日报消息,15届113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州市加快推进数字新基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计划里,广州再一次率先发布“数字新基建”40条,冲击新基建的决心无比强大:

到2022年,广州累计建成5G基站8万座,总投资超过300亿元,建成全国一流的5G商用试点城市和综合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此外,广州将合力抓好数字新基建项目落地建设,目前首批征集入库项目254个,总投资额约2600亿元。

至此,一系列紧锣密鼓的战略行动下,广州在全国率先打响了数字新基建第一枪

3

智慧之城

新基建,全称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核心落点,是基础设施,是造福于民。

在广州的发展历程中,城中村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在经济飞奔的蛮荒岁月,城中村承载了太多打拼者的记忆,但规划不合理、配套不完善却让它们很难在城市飞速发展的过程中,继续承载大量基层群众的生活和梦想。改造,已势在必行。

广州的方案是打造“1+1+N”城市更新政策体系:

《关于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广州市深化城市更新工作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方案》+多个城市更新政策配套指引。

在这样的谋划下,未来三年,广州将对83条城中村实施改造,近5年,183条城中村将完成改造。

而其中的特殊之处在于,广州的新一轮城市改造,强调高标准规划的同时,加强了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动老旧小区向智慧型转变,构建完整社区、智慧社区。

“未来的城市建设,不仅是修路、造桥、建高楼,更是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广州市住建局副局长王保森在广州建设行业智慧化产业联盟成立大会上的发言令羊城人民无比期待。

这座有着千年历史的城市,正在推进一场传统基建与新基建的大规模融合。

改造城中村,只是广州“鲜猛”的一小步。

今年7月30日发布的《广州市加快推进数字新基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中列举的一系列举措,将在2022年内渗透到生产、生活、科技、智慧城市各个领域,发挥投资乘数效应,摆开广州数字经济这盘精妙棋局。

“智杆”“智路”“智车”“智品” “智桩”“智园” “智区” “智链” “智轨”......

这一个个支点,正是广州走向全球顶尖“创新型智慧城市”的阶梯。

新基建共有七大领域,广州并没有实行全覆盖,而是重点选择了其中的四个领域:

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充电基础设施

这是广州充分考虑后的结果。因地制宜,才能最大化地激发城市动能。

比如充分利用5G在带宽和速率方面的优势,与广州4K/8K产业结合、挖掘基于高清视频的应用;利用5G高可靠低时延等特性,与工业联网平台集合推动广州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结合,培育工业应用场景;智能充电桩建设也可以与5G、人工智能等相结合为车路协同等汽车产业下游创新发展创造机会。

同时,工信部发布的《2019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统计公报》显示,广州市作为“中国软件名城”,软件业务等累计增速达18.5%,在全国4个直辖市和15个副省级中心城市中排名第一。这,是底蕴。

这一切,都与广州自身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要求相契合。

4

尾声

文明的竞争,首先是基础设施的竞争。

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经济与文明的大飞跃,几乎都是从基础设施的升级开始的。

新基建其实也并不新鲜,据政事堂梳理,早在2000多年前,地球的两端就曾有过一场“新基建”竞赛。

公元前3世纪,罗马统一亚平宁半岛,一场欧洲史无前例的基建狂潮开启了,地球赤道周长才4万公里,罗马人却围绕首都修了超过40万公里的高标准道路。

密集似铁路的交通线,让“条条大路通罗马”流传至今,罗马时期也因此成为欧洲工业革命之前最富庶的时代。

几乎与此同时,东方的秦帝国也开启了基建运动,修长城修运河,还修建了中国最早的国道,《汉书》中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

这同样缔造了强秦和后世的大汉。

再后来的大陆基建时代、海洋基建时代、航运基建时代,都是如此。

只不过,如今,变成了科技基建时代。

在这次疫情中,我们看到了“基建狂魔”,为拯救生命做出的争分夺秒的赛跑:火神山、雷神山两座救命医院分别都在12天内建成。

这背后是过往几十年在“铁公基”领域的汗泪积淀。

而当下,正是亟需“新基建”接棒与突围的关键时刻。

历史已经指明了发展方向,谁先实现抢跑,谁就能在下一个十年中掌握话语权。

而求新求变、与时俱进的国际大都市,总能先人一步,走在全球城市竞争的最前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