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寒露惊秋晚 朝看菊渐黄

寒露是秋天的第五个节气。在古人看来,此时天气寒冷,露水将要凝结成霜,因此得名“寒露”。

在二十四节气中

有两个因露水而得名的节气

秋分之前的白露

以露水的颜色定节气

秋分之后的寒露

以露水的温度定节气

相较白露节气

寒露节气里气温更低

地面的露水更冷

民间俗语也说

“寒露寒露,遍地冷露”

“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

寒露是农历九月的节气

古人称九月为“季秋”

也称“晚秋”“素秋”“暮秋”或“残秋”

又因为九月是菊花开放的月份

也称九月为“菊月”

满园花菊郁金黄

中有孤丛色白霜

还似今朝歌舞席

白头翁入少年场

据《逸周书·时训解》记载,寒露有“三候”:

“寒露之日,鸿雁来宾;又五日,爵入大水化为蛤;又五日,菊有黄华。”

古人视先至的大雁为主、后至的大雁为宾。一候“鸿雁来宾”,意为最后一批大雁飞来。

二候“爵入大水化为蛤”,“爵”即“雀”;“蛤”为蜃属,似蚌而小;“大水”即“大海”。因为蛤与雀的外在纹饰相似,古人主观地认为雀掉入海中变成了蛤,先秦农书《夏小正》中也有“雀入于海为蛤”的记载。

三候“菊有黄华”,“华”通“花”,意指此时菊花开出了黄花。

寒露是深秋的节气。在古人看来,“秋,愁也”,秋天肃杀的景象给历代文人骚客留下了抒发感伤情怀的空间。宋代词人柳永有词《玉蝴蝶·望处雨收云断》怀念湘中故人,其中有“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句,写出了秋景的萧瑟。

唐代诗人元稹有诗《咏廿四气诗·寒露九月节》:“寒露惊秋晚,朝看菊渐黄。千家风扫叶,万里雁随阳。化蛤悲群鸟,收田畏早霜。因知松柏志,冬夏色苍苍。”诗人写过菊黄、雁归、群鸟化蛤后,以松柏明志收笔,伤秋之余,又给人一丝欣慰。

寒露是农历九月的节气,九月的诸多自然现象也被古人注入了人文色彩。九月是鲤鱼最为肥美的季节,九月的风被称为“鲤鱼风”。南朝梁简文帝萧纲有“灯生阳燧火,尘散鲤鱼风”的诗句,后人解释称“鲤鱼风,九月风也”。

九月有重阳登高的习俗,九月的黄河水因此也被称为“登高水”。同时,古人又把九月的第一次骤冷天气称为“重阳信”。据清人顾禄《清嘉录》记载:“重阳将至,秋雨满城,凉风四起。人们以为这是立秋后的第一寒信,谓之‘重阳信’。”

寒露是我国南北秋收、秋种的时节。在浙江一带的水稻产区,“寒露乍来,稻穗已黄,至霜降乃刈之”“九月寒露霜降到,摘了棉花收晚稻”;在河北一带的小麦产区,“过了寒露,秋粮入库”“寒露时节人人忙,种麦、摘花、打豆场”。

寒露节气里,除了吃重阳糕,各地还有其他的一些饮食讲究。比如:

吃螃蟹。螃蟹被李渔称为“食物中最美的东西”。因为其习性、形体等原因,螃蟹还有诸如“无肠公子”“横行介士”“千人捏”“拥剑”“执火”等别称。重阳节期间,正是螃蟹最为肥美的季节,《燕京岁时记》称京师以良乡酒配糟蟹,尝之“最为甘美”;浙江绍兴有“九月九,湖蟹过老酒”的俗语,届时,人们邀请亲朋好友相聚吃蟹,称“持螯会”。

吃芝麻。芝麻也称“胡麻”,生熟皆可食,为肴为饵,榨油并良。元代宫廷饮膳太医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寒露这一天,老北京人喜欢吃芝麻酥、芝麻烧饼、芝麻绿豆糕等芝麻制品。

吃柿子。寒露节气前后是柿子成熟的季节,也是人们应季吃柿子的时节。俗语有“立秋核桃白露梨,寒露柿子红了皮”“寒露收山楂,霜降刨地瓜。寒露柿红皮,摘下去赶集”等。

寒露、白露因露水而得名。在古人的观念中,露水并非普通的自然物,而是上天降下滋润万物的津液,能治百病。显然,露水的功用被古人无限地放大了。不过由于气候渐冷,日照减少,风起叶落,寒露时节确实应适当多食甘、淡、润的食品,既可补脾胃,又可防治咽干口燥等症。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应多吃些红枣、莲子、山药、鸭、鱼、肉等食品。

本文选自《百科知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