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带你走进真实的敦刻尔克

荒凉的海滩上,英国、法国、比利时三面国旗猎猎飘扬,一座狭长的红砖水泥建筑自南向北横卧,中间一扇敞开的大门上方,几个大字异常醒目:敦刻尔克博物馆。

朗丽的建筑依海而立,港湾中帆船、游轮桅杆高耸 王露露/摄

大门右侧,玻璃上张贴着参战法国士兵的巨幅照片,下方写着:建于19世纪末的敦刻尔克海防要塞遗址,大撤退时曾作为法国海陆军指挥总部。

这间并不起眼的博物馆,由老兵组成的民间协会经营,收纳了敦刻尔克战役遗存的军事武装设备和战甲,保存着珍贵的战役史料。

馆内通道深长。昏暗的灯光下,坦克、摩托车、装甲车依次排列,有的漆成崭新,有的千疮百孔弹痕遍布。一辆威猛霸气的履带坦克车,让我想到二战中能摧毁森林继续前进的移动堡垒,如此强悍的作战武器令人恐惧。

仓库墙上挂着冲锋枪、皮质子弹袋、钢盔、防水镜,以及一枚有红十字标识的白色钢盔。讲解员说,白色钢盔是当时军医和护士戴的,可避免被敌人攻击,因为军医原则上不在射杀之列。

一个硕大的圆轮状船舵竖立在地上。当时,这样的船舵曾为上千艘船精准定向,成功营救了34万被德军包围在敦刻尔克的盟军士兵。

1940年5~6月,22万英军、9万法军和3万比利时士兵冲破纳粹德国防线,从法国北部靠近比利时的海滨小城敦刻尔克成功撤退至英国,行动代号为“发电机”。

墙上的数幅黑白照片记录了当时的景象:顶着德军地空双重夹击,上千艘船浩浩荡荡朝敦刻尔克方向前进,驳船、拖船、货船、客轮、渔船、汽艇、私人游艇等挥军出海,“英格兰和法兰西所有能漂浮的东西全部都去了敦刻尔克”。

这支神奇的船队由英法各阶层人士驾驶:银行家、牙医、出租车司机、快艇驾驶员、码头工人、童子军、白发老人、工程师、渔夫⋯⋯没有武装、没有护航,勇敢的掌舵者们迎着枪林弹雨冒死前进,心里只有一个信念:“解救40万盟军,保存有生力量!”最终,34万将士成功渡海。

一张1940年6月5日发行的英国《每日镜报》被镶嵌在玻璃柜中,纸页已泛黄,但“We Never Surrender”的黑色大标题依然清晰。大撤退后,英国首相丘吉尔发表了这篇名为《我们绝不投降》的著名演说,极大地鼓舞了撤退官兵的士气,他们成为日后反攻纳粹、夺取二战胜利的骁勇力量。

我的目光落在一件毛呢军大衣上面,历经战争和岁月的磨损,它仍然显示着上品羊毛的质感和厚重,收腰垫肩的立体剪裁让人联想到将士的挺拔威凛。一同看展的一位英国老人告诉我,裁剪得体的军服能增加军人荣誉感,使其无畏冲锋陷阵。

离开博物馆,径直走向曾上演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海滩。当年,上千艘救援船从这里竞相驶回对面的英国,几百艘船被空袭击中后冒着黑烟沉入了大海。这片历经血雨腥风洗礼的辽阔海域,沼泽密布,疾风呼号,一座长方形砖石纪念墙朝着大海方向矗立,上面写着:荣誉纪念法国及盟军在1940年5~6月敦刻尔克战役中牺牲的飞行员、水手和士兵。

如今,敦刻尔克宽阔的海滨大道上,朗丽的建筑依海而立,港湾中帆船、游轮桅杆高耸。每年,敦刻尔克大撤退胜利庆典都会在这里举行,人们挥舞着英法国旗,手捧鲜花,致敬英雄的城市,致敬盟军士兵,致敬救援船队,致敬带领部队与德军抵抗、为大部队撤退争取时间的法军第一集团军司令布尔夏尔⋯⋯

告别敦刻尔克时,晚霞漫天。回眸,余晖中沉船残骸隐现海中,那条人造防波堤像一把利剑直插大海,以遒劲的姿态,将那场史诗级大撤退定格。

来源:2020年9月2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8期

监 制:乐艳娜 责任编辑:林睎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