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通辽市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满足通辽市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改革示意图

“十三五”开局之年,通辽市持续加大“三去一降一补”工作力度,努力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平衡,全面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严格执行环保、能耗、质量、安全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化解低端落后产能,为先进产能和有效供给释放空间,完成自治区下达的煤炭去产能任务,原铝就地转化率达到80%以上,酸、胶、药等玉米精深加工产能达到300万吨。综合运用土地、金融等政策,有效释放刚性需求和改善性需求,加大对城镇居民首套住房、农牧民进城购房信贷资金供给,扩大住房消费。发挥棚改去库存主渠道作用,推进棚改货币化安置。落实国家、自治区税费减免政策,减少审批事项,加大涉企收费清理力度,规范中介服务收费,持续开放“绿色通道”,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和用工、物流等成本。全力争取大用户直购电交易电量指标,积极拓展局域微网、电价补贴覆盖面。完善“助保贷”合作机制,落实中小企业贷款10亿元以上。设立转续贷基金,解决企业短期融资难问题。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从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着手,深入实施补短板工程,努力在基础设施、脱贫攻坚、现代服务业、生态环境和民生保障等领域取得突破,提高通辽发展的“木桶容量”,形成新的增长动能。

玉米深加工

棚户区改造对比照片

2017年,通辽市强化政策落实和“放管服”工作,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任务落地见效。置换电解铝产能指标83.3万吨,取缔“地条钢”2.6万吨。与棚改工作相结合,消化房地产库存2.6万套。出台降本增效38条意见,落实“助保贷”、大用户直购电等综合措施,为企业减负20多亿元。通辽市坚持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破、立、降”上下功夫。大力破除无效供给,重组盘活停产半停产企业,把有限的水煤指标、土地资源、环境容量、金融信贷规模配置给优质企业。大力培育新动能,加快发展休闲健身、医养结合等新兴服务业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保障制度,有效调整住房供给结构,增加中小户型和智能型、高品质住房供应,引导房地产企业进入农牧业、教育、医疗、旅游、养老等领域,促进房地产企业转型发展。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全面落实降本增效政策,继续清理涉企收费,加大对乱收费的查处和整治力度。积极推进大用户直购电交易,扩大“助保贷”覆盖面,降低物流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

助保贷

2018年,通辽市关闭3座30万吨以下小煤矿。霍林河地区微网接入蒙西电网供电,蒙东电力公司取得区域内电厂调度运行管理权,通过电力多边交易和大用户直供,降低企业用电成本3.1亿元。为市场主体减轻税费负担23亿元。新通高铁开通运行,成为内蒙古首条接入全国高铁网的高速铁路。大沁他拉至白家湾子高速公路主线贯通。通辽机场改扩建工程获得国家民航局批复。毛都水库完成截流。

高铁开通

2019年,通辽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转型升级迈出新步伐。坚持量水而行,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牧业,千万亩农业高效节水工程扎实推进,粮食产量达到169.7亿斤,增产6.4亿斤。健全完善农牧业标准化体系,制定实施科尔沁牛饲养管理等10项技术规程并成为自治区地方标准。牧业年度肉牛存栏241.7万头、同比增长15.8%。新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698家,达到6813家。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7家,带动农牧户33万户。“三品”认证产品新增34个,达到460个,绿色农畜产品品牌价值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通辽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通过科技部验收。

农业高效节水工程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通辽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化售电改革,有序推进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落实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政策,完成农村牧区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牧民财产性收入。稳步推进农业水价、供销社综合改革。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优化教育、卫生等社会资源配置,落实并完善工资正常调整机制,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

开局良好,后程可期,“十三五”期间的实践表明,通辽市供给侧的改革举措,让通辽市经济筋骨越来越强健。期待,通辽市经济将展现更美气象,焕发更多生机。

通辽广播电视台记者:王文琦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刘伟清

通辽广播电视台融媒体 出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