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问题,我脑海里首先想到的是刘大哥。

我在今年5月去趟青海,

途中上认识了他,背着一个大包,脖子上挂着单反

不用问,拍照和玩法对他来说是基本操作。

一路上,他跟我讲过很多世界游历的故事

就像他朋友圈发的那样,令人神往。

大哥说:他今年40了,是一个职业旅行家,从20岁就开始旅行,走过上百个国家,仍然还有好多地方没去,地球太大了。

这些年来到处旅行,发过朋友圈,受到很多人欢迎,于是每天都坚持给大家分享旅途的生活,希望为大家平淡的生活添加一丝乐趣吧。

大哥这类人,在生活中毕竟是少数,

我们称呼他为真正意义上的背包客,

生活中更多的人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

所以在我看来,朋友圈大抵就分为三种

1.乐于分享生活的小细节

这类朋友圈有网友总结了一下大概是:

星座,偏方,不了情。

励志,谣言,睡不醒。

扭胳膊,崴脚,打吊瓶。

一个认识了4年的人,

从认识她的第一天起,就被她的朋友圈的动态惊到。

问过她,

“为何这么坚持发动态呢。看看你的过往生活,拉几十页都拉不不完1年的,你靠朋友圈赚钱吗?”

她笑了笑说:

“没什么,就是习惯了找个地方发点东西。我试过记笔记、传抖音等不方便,很多换个手机就没有了,或者还需要单独下个APP,麻烦。”

是吧,有的人喜欢发说说,有的人喜欢发微博,有的人喜欢发朋友圈。

各有各的平台罢了,就是图个朋友圈方便,随手一拍就可以记录自己的生活。

她说:

“我喜欢记录自己每天的小片段,在无聊的时候也方便自己回看经历过什么。”

我想很多人和她一样,大抵如此。

一开始朋友圈的意义和QQ的说说相同,是一个表达自己想法的地方。

可现在看到朋友圈照片可要小心一点了,一不小心就被“照骗”了。

看到过一个节目,

有人会戴个头盔,假装自己完成了3公里的骑行;

有人会买杯蔬果汁,然后拍张照,假装自己每天都在健康饮食;

还有人出行聚会,拍个照,假装聊得热火朝天,还得互相点个赞;

有的就在发朋友圈的过程,假装自己活得很正能量,每天充满激情,很受欢迎,

把自己渐渐活成了一座孤岛。

2.发广告刷屏的微商

这类人的朋友圈有人总结,相当到位:

自拍发吃新妈晒娃秀方向盘,

养生鸡汤菩萨生辰给我点赞。

横批:微商代购。

就像上面说的那样,活成孤岛的人并不是少数,甚至成为了产业链。

微商团队在这方面更胜一筹,朋友人一天3篇,她们一天30篇。

直接朋友圈霸屏。

有些人可能在生活中并不喜欢收拾东西,但他们会把各个物品摆放整齐,然后拍照发朋友圈来塑造一个爱干净的自己;

有些人会发很多资讯信息让别人感觉自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有些人并不怎么面容并不怎么精致,却每一张自拍都俨然像是一个红地毯女明星。

为什么她们坚持刷朋友圈,

因为她们觉得发的越多,赚的越多。

事实呢,这些人会在你的朋友圈里存活几天呢?

我想绝大多数,不会超过3天,就会被屏蔽拉黑。

3.塑造个人IP

这类朋友圈的主角或多或少的洞晓点人性,懂得营销自己,把自己的朋友圈当做是生意经营。

亦或者是某个文艺青年的独特爱好,对自我的要求就是真善美。

比如我在知乎上认识的一个朋友

@Lvring

他的个人定位就是朋友圈砖家,是一个朋友圈文案达人,痴迷于朋友圈文案的优雅性,

所以他的朋友圈从配图到文案,都显得清爽有趣。

受他的影响,我的朋友圈风格调整了一下,

尽量的去留白,调整输出内容的顺序,看着舒服不少。

人们经常说:

从一个人的朋友圈,可以看出他到底是怎样的人。

这一点没错,通过文字或者语言确实可以大致判断人的性格、情绪、思考方式。

所以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发圈变的谨慎,朋友圈中就还存在一群看客,他们只看不发,少有点赞评论。

这部分人群的行为来自于“小众心理”

——大家都在扎堆做的事情,我就不要做了,毕竟我是如此地独特。

除去微商的朋友圈不谈,

在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承受着高压生活的我们,总感觉被洪流淹没。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没有了“存在感”,很多人希望自己能获得别人的认可,而最简单的一种方式就是朋友圈点赞和留言,就能给自己带来一定程度的满足。

有调查说现在70%的年轻人都有焦虑的症状。

焦虑的原因一方面来自于铺天盖地的营销媒体宣传成功学,另一方面可能就来自于朋友圈中的“理想化”理想化内容。

人都习惯拿别人的生活和自己比,别人在旅游聚会开party,你在熬夜加班累成狗,

稍微内心不那么强大的人,就会焦虑不安。

于是也随着大家一样,发点朋友圈自嘲,明志,要努力,以此证明自己的“上进心”。

其实说到底天天发朋友圈这个事情,

也并没有什么好看待的,

因为我们都明白:

生活不是一张张照片组成的,而是感受和体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