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和茂名,分别代表古代的雷州府和高州府,加上阳江,统称为“高雷地区”。查询我们的族谱,会发现大部分人的祖先是从福建或其它地方的汉人移民而来。那在祖先移民而来之前,高雷地区都是些什么人在居住呢?今天就来跟大家聊一聊。

瑶族“盘王节”

高雷地区,最早跟长江以南的地区一起,被称为“百越之地”。这个越字也可以写成“粤”。分布在这里的百越族,其实是古代的壮、侗、瑶、俚族。

现代壮族的先民,是壮侗语系的越人,聚集在山坡沼地。他们在湛江生活的地域很多,凡是有“那”字的村庄都来自于壮语。

瑶人则分布在山脚、陡坡和丘陵谷地,所以过去有一句话叫做“南岭无山不有瑶”,瑶人的生活轨迹与大山分不开,如廉江、肇庆的瑶族就很多。不过,后来瑶人也到沿海平原定居,如遂溪、电白甚至新会等地。

俚族是高凉的大族,出了一位伟大的人物名叫冼夫人。隋唐时期,“俚獠”合并,唐以后则称为俚族。其实这个“獠”字,明显是汉人对少数民族的蔑称,这种土著虽然已经消失,但廉江地区的“海獠话”和“地獠话”证实了他们的存在。

古代百越族

秦代以前的百越族是不归汉人管的,他们自成一方势力,因此也常受到汉人的征伐。秦朝的时候,大将屠睢平定南越,将现在的高雷地区纳入象郡管理。

汉朝则出兵两次。一次是西汉汉武帝时期,伏波将军路博德平南越,驻军在现遂溪县城月河北岸,招抚土著。第二次是东汉的伏波将军马援平定交趾(现越南),驻军雷州半岛,遥控海南。

南朝梁大同初年,高凉俚族冼氏,统治山洞部落十来万家,不听从汉人的号令。罗州刺史冯融利用联姻的关系,娶冼夫人为妻,终于平定了叛乱。

元朝至正初年,黎民在海北(雷州半岛)、海南起义,火烧监狱,放出被囚同胞。明朝正统年间,瑶民在电白沿海起义,攻毁神电卫土城。

从以上的县州志所记载的历史事件中,可以看到俚、壮、瑶、黎等土著在高雷地区活动很多。

唐宋以来,大量的汉人从福建及其他地方迁入高雷地区,或是用战争消灭土著,或是用联姻融合土著,或是用文化改造土著,慢慢的,高雷地区的土著越来越少,现在已经差不多消失完了。目前,广东的少数民族人口只占总人数的0.3%,而高雷地区的人数更少,且非本地少数民族。

古时百越族的分布

土著的遗迹虽然难找,但他们的存在却通过一些古老的村名传了下来。高雷地区的村史,大部分的记录是南宋及明清时代以后,在此之前的历史却是一片空白,这正是土著先民存在的证明。

从村名的名字来看,不少村名还保存着少数民族的特色。

如以壮语“那”字命名村庄,从电白到吴川到廉江到遂溪,竟有六七十条之多。“那”在壮语中是“田”的意思,在古时候,田对人们很重要,意味着生存的可能。水田村称为“那来”,沙田村称为“那梭,草田村称为“那荷”,烂泥村称为“那怀”,石头田称为“那吞”,低田村称为“那南”、新垦田村称为“那毛”。

侗语中的“迈”字,高树村为“迈坦”,丛林村为“迈港”,枣树村为“迈奏”。

黎语中的“茂”和“什”字,水田村为“茂胆”,月亮村为“茂良”,早造田村为“什足”,外祖田村为“什插”。

还有一个“调”字,也来自于古越语,但不知具体是哪个少数民族了。“调”字地名,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古越语“地”的意思。古时地与田的意思不同,田有庄稼,而地是没有庄稼的,多为空旷的平地或坡地。

湛江的“调”字地名有:调顺岛、调丰村、调罗村、调高村、调安村、调东村、调塾村、调白村、调浪村、调罗村、调和村、调逻村、调德村、调匀村……太多了,无法一一列举。

高雷地区还有一些村庄,直接被汉人冠以少数民族的意思,如“瑶村”、“瑶寨”、“调蛮”、“茂黎”、“黎郭(山)”。另外还有一些使用少数民族文物命名的地名,如“铜鼓村”、“铜鼓岭”等。

总之,高雷地区的开发,离不开土著少数民族的功劳。他们的存在和消失,也是汉民族发展壮大的过程。时光如梭,土著的存在已经如烟消失,但他们留下的村名还记录着他们艰苦的拓荒生活,值得我们纪念。

关于高雷地区的土著,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讨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