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排精神的基本内涵可概括为:无私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女排精神很好地诠释了“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遵法、团结友好、坚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

在国庆期间有幸去看了电影《夺冠》,看完之后给我的感受是震撼。女排精神赋予了中华民族精神新的时代内涵,我们的国家、民族、人民需要这种女排精神!郎平这个角色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她用行动诠释了女排精神的内涵。《夺冠》通过三场比赛,书写了郎导波澜壮阔的女排生涯。

1、心怀信仰,砥砺前行

在1980年,中国经历了十年“文革”,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急需在世界舞台上发出自己的时代强音。在和平时代,中国体育,无疑是这场改革的先锋。所有的运动员,所有的中国人,都需要一场胜利,来振奋士气,进而看见胜利的曙光。

电影中,当时女排姑娘们的压力,姑娘们没日没夜苦练球技的场面。18岁的郎平,当时刚来到国家队,连摸球的资格都没有。她不怕吃苦,刻苦练习,正如她说:“我来到国家队,身高比不过别人,球技不如别人,以前我觉得自己特别能吃苦,现在连吃苦都吃不过别人,我再不刻苦训练,还能做什么?”最后,在全体女排姑娘的努力下,中国女排最终战胜日本队,并由此拉开了女排“五连冠”传奇的序幕。

2、逆境思变,变则突破

郎平是美国队主教练,她用英语指挥着美国队员,她的老朋友陈忠和是中国队主教练。一边是家国感情,一边是职业伦理、体育道德。该何去何从?郎平平静地做出了忠于排球的选择。

结果可想而知,中国队输掉了比赛。赛后,很多中国人都骂郎平,说她卖国求荣。郎平顶住压力,同年辞去美国女排主教练的职位回到国内,并很快担任中国女排主教练。

但彼时的中国女排,已经连续失去多场比赛,被外界流传已沦为二流球队。郎导接任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她希望现在的队员不要像她们当年一样,把冠军看的那么重,得了亚军就像失败一样。希望他们能够轻装上阵,快乐打球,打出姑娘们自己的风格。

3、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巴西队是世界上最厉害的球队,加之又是东道主。比赛前,所有的人都说,中国队和巴西队简直不是一个水平的球队,甚至传言,比完第一场淘汰赛,郎平就要带着她的队员离开了。

巴西队来势汹汹,中国队连输两场,终于第三场,在郎导的精心指导下,搬回了比分。接下来郎导不断调换队员,让对方摸不清招数,中国队终于打开了局面。最后一场,郎导灵活用人,被传为“神用人”,战胜了巴西队。接下来,女排姑娘又先后战胜了荷兰队和塞尔维亚队,最终夺得了里约奥运会的冠军。当五星红旗在战场上冉冉升起,耳边想起《义勇军进行曲》的时候,全场肃静,队员们泪眼婆娑,热泪拥抱。

这一刻,我想说,姑娘们,你们真棒!我们的《国歌》真好听,这应该是世界上最好听的歌曲了,没有之一!

4、爱与信任,构建桥梁

和谐的关系都离不开信任,离不开爱,师生关系、亲子关系、老师与家长的关系也是如此。

电影中,中国女排处于低谷时期时,女排教练从不曾放弃她们。中国女排每一次取得的辉煌成绩,都离不开教练的信任与支持。

电影中,随着时代的迅猛发展,中国女排仍然采用旧的训练模式,没有跟上时代步伐的中国女排不断走着下坡路。这时,郎平回到中国,担任女排教练,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果没有领导及相关部门的支持和信任,这个改革很难贯彻实施,也就很有可能不会有后面的再创辉煌了。由此可见,要办有浓度、有质量的教育,就要给予老师以充分的信任。

5、敢于亮剑,得益用心

电影《夺冠》的导演陈可辛在一次采访中谈了自己对女排精神的理解。他说女排精神不是为了赢得冠军,而是明知不会赢,也要竭尽全力,但正是这样的一种执拗的精神,带着女排创造了一次又一次的奇迹。

对待学习,我们也要有这样的一种精神。学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想学有所成,更是离不开一个“用心”二字。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抑或将来,任何一个孩子要想学有所成,都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都需要度过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如何度过这些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则离不开“用心”这一词语。

6、激发动机,付诸行动

电影《夺冠》中的郎平年轻时想成为美国的海曼,想要为国争光,带着这样的包袱,她成为了排球界的翘楚;多年后的朱婷,想成为当年的郎平,但一开始她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打排球,而这时的中国,飞速发展,似乎也不再需要她们通过夺冠的方式来为国家赢得荣耀。有这种想法和迷惑的不止朱婷,还有其他的队员,这使她们无法真的爱上排球,也无法从打排球的过程中,找到人生的意义。

失去了内在打球动机的运动员,想要在竞争尤其激烈的国际比赛中赢得奖杯,显然是不可能的事。同样,一个在内心深处不知道自己为何而学的学生,在学习的路上也是很难取得耀眼的成绩。

7、恰当沟通,打破僵局

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有各种各样的需求。有时需要家庭的温暖,有时需要学校的关怀;有时需要班主任的指导;有时需要任课老师的帮助。不同的情况,不同的时间,需要不同的角色伸出不同温度的手。

这就需要我们的学校与家庭,老师与老师之间打好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把教育做得更好,给学生最好的教育。

电影中,每当雷厉风行的郎平与队员僵持不下的时候,陈忠和都会适时的出现,打破僵局,推动着队员们继续前行。

8、温度教育,源于爱梦

电影《夺冠》中,无论是对队员极其严苛的袁伟民,还是能够跟队员打成一片的陈中和,抑或后面的郎平,他们能成为国家级的排球教练,带出一个又一个出类拔萃的排球运动员,赢得他们的尊重,迎来自己职业的高光时刻,并不仅仅是他们的专业知识技能,还源于他们对手下每一个球员发自内心的爱。

9、与时俱进,创新时代

时代总是跟着时间的脚步,不断往前发展。这一点毋庸置疑。在时代的不断变更下,我们的学生在不断发生变化,我们的教育环境也在日复一日地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理念不有所改变的话,那我们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将不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这样的教育是无意义的,失败的,低效的。

就像曾经拿下五连冠的女排,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延续旧的训练模式,最终走向低谷一样,新的时代面前,老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教育理念培养不出新时代需要的人才,也满足不了新时代孩子的学习需求。

10、团队文化,女排军魂

尤其感动的是,2016年里约奥运会前,郎平临危受命,回归中国女排,执掌帅印,面对彼时士气萎靡的球员,她唱的不是高调,而是选择走近她们,“你们爱排球吗?你们为什么打排球?”而今她的继承人,朱婷饰演的朱婷本人大声吼道,“成为你!”

电影看完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无论是30多年前还是30多年后的今天,“女排精神”已不仅仅是属于中国女排和中国竞技体育,它更属于整个社会、一个时代。特别是在当前,我国正处于打响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刻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的强势回归,更体现了人民的期盼和时代的呼唤。这,才是中国“女排精神”的魅力所在、时代价值的内涵。

作者:Aideam来源:爱梦教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