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顾见

监制丨阑夕

凭借在一档综艺中放飞自我的即兴表演,蔡国庆贡献了十一黄金周的最大笑点,相关话题#国庆的欢乐是蔡国庆老师给的#还喜提微博热搜。不过相比之下,蔡国庆给出的另一种欢乐更为实在:携手滴滴顺风车送上了国庆出行的正确姿势。

黄金周前夕,一组蔡国庆自编自演的魔性跨城舞走红网络,并通过视频带来了“国庆出行学”的顺风车知识点普及。通过这次创意营销,越来越多的用户发现滴滴顺风车不仅是上下班的交通工具,也是两百公里跨城出行的全新选择。而“国庆跨城热”暴露出的种种出行痛点,让滴滴顺风车为代表的共享经济模式有了更多用武之地和探索空间。

国庆双关梗背后:跨城出行场景大变局

每逢十一名字里带国庆的人总会格外抢镜,今年蔡国庆无疑是其中“最靓的仔”。那个温文尔雅唱着《常回家看看》的“老一辈歌唱家”突然摇身一变,成为《元气满满的哥哥》里凭一己之力让全员笑到垮掉的金句王。

这种刷新人设的神反差起到了超预期的综艺效果,也为滴滴顺风车的国庆营销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9月24日,@滴滴顺风车和@蔡国庆同时在微博发出了一组“国庆出行学”视频,画面中蔡国庆时而在行李箱组成的台阶上穿行,时而躺平在山川麦浪里,最后以一段魔性十足的跨城舞道出滴滴顺风车“peace & nice”的出行理念。

该视频一经发布立刻产生了可观的网络热度,其中话题@蔡国庆舞技大赏#阅读量超过1.6亿,还引来了不少街舞爱好者录制视频参与云battle。当然,任何成功的营销最终都要实现“从看热闹到讲门道”的用户心智转化。如果说蔡国庆的人格魅力和国庆双管梗完成了“聚势”的第一步,那么“传音”的重任还是要落到滴滴顺风车头上。

事实上,滴滴顺风车已经在一分多钟的跨城舞视频里完成了“一核心三亮点”的品牌输出。

一核心是指“轻松出行”。坦率说,在传统出行场景里,以国庆黄金周为代表的假期出行从来没有轻松可言。这种出行扎堆的潮汐效应可能意味着抢票大战、更高的出行成本和频繁搬拿行李的疲惫不堪。不过面对来之不易的“长假”,多数人还是愿意硬着头皮往外走。所以当滴滴顺风车提出“轻松”概念后,自然会让每年受困于节日出行的用户们眼前一亮,一边欣赏魔性舞蹈一边听滴滴顺风车“盘盘道儿”。

第一个亮点是跨城出行场景的全面扩容。自去年11月上线试运营以来,滴滴顺风车成为不少用户的首选出行方式。不过在这次创意营销前,很多人没有意识到滴滴顺风车已经在300个城市开放了200公里以内的跨城出行。这相当于在一定程度上对公交地铁、长途汽车甚至短途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实现了更加经济实惠的替代方案,覆盖了绝大多数短途旅行的目的地,尤其适用于节假日“说走就走的短途旅行”。

第二个亮点是高性价比和舒适性。熟悉滴滴的用户都知道,滴滴顺风车的特点在于“越远越划算”。这种出行方式按人数和距离给出一口价,并且能够实现从出发地到目的地一站式直达。想象一下,在其他人辗转于多种交通工具和交通枢纽间舟车劳顿时,顺风车用户只需要通过平台进行出行时间预约,即可在家安心规划行程,带上好心情与行李箱直达目的地。

第三个亮点是车主与乘客的双向价值实现。与传统出行模式相似,顺风车模式的瓶颈在于如何平衡供需关系。为此,滴滴顺风车为车主提供了除车费以外的奖励机制,比如国庆期间车主完成首单、市内订单和跨城首单都会得到不同积分,获得加油卡、现金等福利,大大提高了顺风车主共享剩余座位的积极性。长此以往,顺风车车主作为供给端必然能提供充足的动能。

可以预见,随着这次出彩的国庆营销,滴滴顺风车的跨城定位将更加深入人心。面对长假出行场景的痛点,滴滴顺风车提供了一个新选项,让用户以更从容的出行方式享受假期带来的愉悦心情。正如蔡国庆在跨城舞当中的那句,“心中有peace出行更nice”。

激活跨城出需求的三重价值

顺风车跨城出行是一门生意,更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和助人为乐的公益态度。

从商业层面看,顺风车,尤其是跨城顺风车极具增长潜力。在滴滴出行生态中,顺风车是拼车、快车、专车等网约车服务,出租车服务之外的重要一环。艾媒咨询《2019-2020年中国顺风车专题研究报告》显示,近一年内有三成以上受访网民有使用过顺风车服务,中短途城际出行、日常上下班、突遇紧急情况等成为其选择顺风车出行的主要场景,2020中国顺风车用户规模预计将突破2亿。

要知道,滴滴顺风车的商业价值实现是建立在“物超所值”的基础之上。

长期居住在一二线城市的人们很少有交通不便的经历,但是在低线城市和一二线城市尚未实现地铁通勤的卫星城,指望“点对点”的客运服务提供足够的运力并不容易。以北三县至北京的通勤为例:符合上班族需要的公交线路较少需要多次换乘,且发车间隔较长,需要乘客严丝合缝做好出行规划,面对突发情况几乎没有替代方案可言。在这些场景下,滴滴顺风车提供的跨城运力补充绝对称得上是雪中送炭。

某种意义上,激发用户的出行活力就是在激发消费活力。后疫情时代,很多线下消费场景萎靡不振。滴滴顺风车的跨城功能对于商户来说,在无形之中创造了更多连接消费者的可能性。尤其是在长假期间对出行舒适度有较高要求的Z世代,滴滴顺风车的全面跨城化运营为他们提供了走出“宅经济”的动力,从“云社交”回归都市烟火气。

其实顺风车的社会公益价值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接受和认可。早在2016年滴滴顺风车就首次提出跨城回家理念,并在用户与车主的共同努力下成长为重要的跨城运力。2018年春运期间,滴滴顺风车运送人数达3067万,相当于同期民航运力(6541万)的近一半。联想到电影《人在囧途》中王宝强、徐峥春运途中的一波三十折,这种一站式的“顺路出行”能为乘客带来太多“有温度的共鸣”。

其实很多顺风车主也深有同感。曾有调研数据显示,顺风车车主选择加入顺风车的出发点不仅仅是降低出行成本,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出于互助和同理心角度搭载顺路乘客。然而在顺风车跨城出行比重不断加大的市场环境下,滴滴顺风车的跨城抽成费率反而显著低于市内出行,这种充分让利车主的做法足见滴滴顺风车的初心。

也许并不是所有人都会用到跨城顺风车,但是能够让那些缺乏相应交通工具的用户随时实现“跨城自由”,光是这份无可替代的社会价值就足以让滴滴顺风车走的更远。

交通治理与技术创新间需要“缓冲带”

随着“最堵十一”频繁出现在媒体头条,长假出行难所折射出的交通治理问题正在成为所有人的痛。除了寄希望于技术创新产生的突破,以滴滴顺风车为代表的模式创新更能够在短期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

交通拥堵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6亿辆,其中,汽车保有量达2.7亿辆,占机动车总量的75%。长期来看随着经济发展,我国人均汽车保有量还会不断提升。2019年全球主要国家千人汽车保有量排行中,中国仅排在17名。由此可见,交通系统的长期承压无可避免。

不过就像查理·芒格所说,“宏观是我们必须要接受的,而微观才是我们能有所作为的。”面对拥堵顽疾,一种观点认为自动驾驶技术会有效改变局面。原因在于自动驾驶会有效减少违规行驶动作,从而降低交通事故发生概率提升城市出行效率。另外还有一些运用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智慧交通项目,试图建立整齐划一的交通系统。

技术创新带来的一劳永逸固然令人期待,但在相关应用落地前一味等待并非上策。毕竟事关每个人的出行体验,如何妥善规划交通网络是所有发达城市的课题。在这方面,滴滴顺风车用商业手段解决社会难题的思路理应得到肯定:通过模式创新,滴滴顺风车对城市运力剩余价值的挖掘与提升有目共睹。既是解他人之难,又在发挥城市交通“清道夫”的作用。

当满载乘客的顺风车数量越来越多,这道独特的城市风景线也许会在技术革命爆发前改变一些事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