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资治通鉴》当中,司马光一共记载了从秦始皇到宋的将近二百五十多个皇帝,历史长度约为1400年。作者将读者群设置为皇帝,也就是说司马光这本书当中的内容主要是启示皇帝的,但是司马光却很少从皇帝入口写故事,而是以其他小人物为突破口,那么司马光的这本书是如何通过小人物警示皇帝呢?

在《资治通鉴》当中,因为作者的初心就是为了皇帝所写,因为可以将本书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开明君主的警示,这类故事主要讲了那些明君的所作所为以及相应的警示词,本文所举的两个例子是刘备和刘秀,之所以以这两个为例,是因为这两个例子展现了司马光在选择故事方面的方向,司马光正是从这类人当中总结出明君的优良特点。

另一部分是昏君的警示,这类内容主要讲的是昏君,但是历史上有很多先是昏君后是明君的例子,也有很多先是明君后是昏君的例子,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就要视情况而定。本文所举的例子是梁武帝,梁武帝也可以被看作一个明君,也可以被看作一个昏君,这就要放在特定的情形当中。司马光不是完全否定梁武帝,而是在总结昏君的所有特点。

一、司马光笔下对明君的记述特点

司马光对明君的记述是非常多的,也是非常庞杂的,因为在某些皇帝的一生当中,或许做的好事,或许做过坏事,所以司马光在总结明君特点的时候,都是以所有皇帝做过的好事或者好的品质为例。在这里,本文以刘备和刘秀身上好的品质或者做过的好事为例,浅析司马光在《资治通鉴》当中的记述特点。

在《资治通鉴》当中,司马光高度评价了刘备的沉稳的性格,并且认为刘备的这种沉稳性格、志向远大是明君应该具备的特点。

《资治通鉴》记载:有大志,少语言,喜怒不形于色。

司马光以《三国志》为主,但是在《三国志》当中不仅记载了刘备沉稳志向远大的特点,还多出了刘备不喜欢读书的特点。

《三国志》记载:先主不甚乐读书。

司马光在自己的书中很明显的删掉了刘备的缺点,司马光之所以这么做,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资治通鉴》这本书的结构问题,另一个是司马光是在总结明君的特点,刘备所具备的明君特点是沉稳、志向远大,司马光想要皇帝读者们学习刘备的好的品质,而不是学习刘备坏的品质。

除了刘备之外,司马光关于刘秀的记载也是如此,在总结明君上,司马光写出了很多刘秀好的品质或者做过的好事。作为开国皇帝,刘秀当然很多值得写的好事,但是司马光却不是仅仅写刘秀传而已,他以自己的独特视角,通过很多小事展现刘秀所做过的值得后世皇帝学习的品质或者好事。例如刘秀曾经了潍坊一位长者而费了些许精力,这位长者叫卓茂,在地方上担任长官的时候,当地的社会风气就会变好,所以当刘秀见到已经70多岁的卓茂时,仍按委以重任。从这件事当中可以看出,刘秀对待人才的态度是诚恳渴望的,这也是一个明君对待人才应该有的态度。

从刘备和刘秀的例子当中,可以得知司马光在写明君特点的时候,是专门截取这些大人物的优点,然后以事例丰富论点,之后再加以总结。司马光以这种方法,总结出了很多明君的特点,既包括品质,也包括行事,各式各样的呈现,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后世从中学会做一个明君。

二、司马光笔下对昏君暴君庸君的记述特点

司马光对昏君暴君庸君的记载跟对明君的记载是一样的,都是截取了所有皇帝坏的品质或者做过的坏事,举出例子,然后从中做出总结的。其实这很好理解,因为皇帝先是人再谈地位,所以任何皇帝都有优缺点,不过司马光的截取是有自己的标准的,记载的坏品质或者坏事都是能够影响国家、影响人民、影响政府的,而不死随随便便一件没有多少影响的事情,例如有的皇帝喜欢词话,但是这也只是他的爱好,但是如果这位皇帝将爱好升级,影响到了国家大政,那么这位皇帝爱好词话影响了政治,就必然被司马光写在书中,例如李煜。

本文将以梁武帝怒斥贺深为例,展现司马光对于昏君特点的总结。梁武帝称帝后的44年,国家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治理之后,很多方面有了不错的成果,就在这个时候,大臣贺深上奏了梁武帝,从宏观层面论及国家发展当中仍然存在的问题,内容包括四点,第一点老百姓的赋税负担过于沉重,贺深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陈述,第一个方面是有很多官员正常赋税的基础之上横加暴敛,使得很多百姓只能迁徙逃亡;第二个方面是很多贵族高管的生活过于奢侈,并且存在攀比的现象,但有的官员贵族拿不出很多的钱支持开销,所以就只能从百姓手中拿走,这也是导致百姓负担增加的一个原因。

贺深上书的第二点是认为皇帝用人不善,有些被任用的人只为追求个人利益,而不顾大局,甚至将个人选择放在了国家社会之上,造成了很不少的影响,第三点是徭役过重,梁武帝曾经下令建了好几所宫殿以及庙宇等等,这些建筑物的花费,有很多是从老百姓那里得到的。从贺深的内容当中,可以看出贺深所提的意见都是很好的,减轻老百姓的负担,降低贵族的花销,以及减少上层之中的攀比现象等等,对一个刚刚建国不久的国家来说,该省的地方一定要省,这样才能巩固统治,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

但是令人惊讶的是,梁武帝听了贺深的建议后,不仅没有表扬贺深,反而大怒,梁武帝针对贺深的建议分条作答,称赋税是按照国家制度制定的,建筑物的修建是按照原则进行的,并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梁武帝认为自己一直很节俭,所以针对贺深所提的贵族生活奢侈,梁武帝认为是指向自己的。从梁武帝的反应当中,可以看出梁武帝的昏庸的一面,他完全曲解了贺深的意思。司马光之所以写梁武帝这件事,是要告诉皇帝读者,要客观地听取意见,不能曲解他人意思,否则很容易造成不良后果,例如梁武帝最后是被饿死的。

总结

司马光笔下的《资治通鉴》面向的读者是皇帝,所以司马光将书中所列的所有皇帝都分成了两面,一面展现皇帝好的品质或者做过的利国利民的好事,另一面则展现皇帝坏的品质或者做过的坏事。司马光用两大主要结构进行分解,而不是以单独个人进行分界。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任何皇帝都有好的时候,也有坏的的时候。

司马光想通过只展现明君特点的故事,警示后来的皇帝必须向此学习,例如刘备的沉稳、有大志,刘秀善待人才等等,都是一个明君应该具备的品质。但是刘备和刘秀也有缺点,例如刘备不喜欢读书等,不过司马光的截取是按照论点要求进行的,所以自然没有刘备的缺点,但是司马光仍然可以记载刘备的缺点,将之放在总结昏君的特点上。

司马光通过截取事例取得认证,是对论点的论证,所以在看《资治通鉴》的时候,那些该学习,那些不值得学习,在书中一目了然。当然,本文所写的对《资治通鉴》以及司马光思想的认识,也仅仅只是冰山一角,所以如果真的想要多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应该将这本书多读几遍。

参考文献:

《资治通鉴》

《三国志》

《续资治通鉴长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