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搬得出只是第一步,稳得住才是关键,能致富才是根本。大关县易地扶贫搬迁“三年行动计划”共搬迁群众8792户37664人。全县围绕“种竹养猪、采硅抽气、康养文旅”发展思路,以“一县一品”百万亩竹产业和百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双百万”工程为引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在党建引领产业组织化上着力,通过支部领着群众走、让党旗飘起来,土地拉着红利走、让“三块地”活起来,搬迁跟着产业走、让口袋鼓起来,产业带着就业走、让群众稳下来“四走四让”方式,努力让易迁群众安置安心、安居乐业。

支部领着群众走,党旗飘起来。“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在易地扶贫搬迁产业组织化中,大关县采取“支部+”的模式把易迁群众组织起来。一是支部+网格服务易迁群众。在县内50个易迁点全部建立党支部,构建由县级领导挂村、乡镇领导包村、村(社区)干部包片、村民小组长和党支部书记包组、支部党员包户的五级联动网格机制,在靖安跨县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依托县内派驻靖安工作站建立临时党支部,做到网格管理服务到边到底。二是支部+合作社服务产业发展。构建实体化平台组织联营体系,把组织群众的事交给党组织,把基地建设的事交给合作社,把市场经营的事交给公司,实行“政策共享、风险共担、按股分红”,构建党组织引领的实体化联营平台,最大限度盘活发展筇竹产业生产要素,培育产业化扶贫新兴主体,保障农户、合作社、企业“共赢”。在82个贫困村(社区)建立集体经济公司,党组织引领创办合作社155个,入社群众达1.2万户3.8万人。三是支部+人才推进产业提质。采取院县合作、县企合作、外引内育等方式加大人才支撑产业发展力度,采取院县合作的方式成立了以西南林大董文渊教授为院长的筇竹研究院和专家工作站,引进猪猪侠集团等知名企业入驻大关,通过省委组织部和省委老干局关心选派云岭银发专家志愿服务大关等方式,培育地方人才,加快推进产业提质发展。

土地拉着红利走,“三块地”活起来。按照迁出区“三块地”区位特点,结合“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退则退”的原则,加强对易地搬迁农户的政策引导,让迁出地资源释放更多红利。一是有序流转。对有流转价值的承包地、山林地,鼓励和引导搬迁户在自愿前提下有序流转,流转收益归搬迁户所有。二是就地发展。对零星搬迁户的承包地、山林地,鼓励通过转让、互换、转包等方式自行流转,或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合作社统筹流转开发。木杆镇细沙村党员大户刘厚忠领办新兴筇竹开发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该村32户易地搬迁群众“三块地”1500余亩发展竹产业,形成收益后每户易迁群众每年可增收7500元。三是用活政策性补偿。对不能耕种的承包地,符合条件的可实施退耕还林、建设防护林等生态工程项目,搬迁户依法享有的土地政策性补偿维持不变。玉碗镇火地村整村搬迁靖安,通过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土地石漠化治理等方式,197户流转7242亩土地给合作社进行管理,形成收益后按60%归农户、35%归村集体、15%归合作社的比例进行分配。截至目前,共盘活耕地8.22万亩、林地19.64万亩、宅基地0.13万亩,让迁出地的各类资源成为搬迁户的收入来源。

搬迁跟着产业走,口袋鼓起来。让易迁群众有稳定收入的产业,是巩固提升脱贫成效的提升脱贫质量的关键举措,确保群众收益能够高于原来居住地方。一是积极融入。全县“种竹养猪、采硅抽气、康养文旅”产业发展思路,围绕全县“一县一业”筇竹产业基地建设,中药材、茶叶、花椒、马铃薯、蔬菜、水果、核桃等优质产业,进一步加强提高产业组织化和集约化路子。二是企业进入。引进猪猪侠、赤水源一批外资企业,支持扶持县开投公司、大关国丰林产等县域企业,在符合条件的安置点周边成立扶贫车间,构建党支部+龙头企业+工厂车间的产业体系,在延伸产业链条上实现利益链接。三是电商引入。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平台,按照“村集体经济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电子商务平台、微商”等多种方式,建立健全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前段时间,大关县国丰林场通过“快手”平台进行直播带货,单日销售量达到5吨,平均每天利润15万元。截至目前,全县搬迁户“三块地”已种植竹7.06万亩;茶产业0.16万亩;经济林果类共0.91万亩;蔬菜类0.13万亩。

产业带着就业走,群众稳下来。坚持产业就业“两手抓”、“同谋划”,延伸产业链条,实现山上土地入股分红,山下工厂务工增收,一方面促进产业长远发展,另一方面带动易迁群众就业。加大搬迁群众技能培训。按照“县级产业培训一批,专业机构培训一批,致富带头人培训一批”的方式,对县内安置点易迁群众培训5575人次。帮人找事。结合筇竹、生猪、蔬菜、水果、茶叶、天麻等中药材等“一县一业”产业发展,将扶贫车间建在产业上,建在市场前端,建在乡间小道。木杆镇甘顶村集体经济公司在新街易地安置点流转土地建设育苗基地2000亩,吸纳易地搬迁劳动力80人就地务工。因户因人分类施策。针对“有劳动力、无法外出、无业可扶”的搬迁群众特殊家庭,按照“以需定岗”模式,保障部分特殊搬迁劳动力就近就业;针对“弱劳动力、无手艺、无技能”的搬迁群众,开发一些技术要求不高、操作简单的岗位,促进就业。如老少皆可参与的装育苗袋,收入在0.08元—1元/个,平均每人每天可获得收入100元。

通过“支部引领、土地拉动、产业带动”的方式,大关县初步实现了“山上有基地、山下有工厂、山外有电商”的规划布局,易迁户也实现了“在山上获得土地红利、在山下获得就业收入”在新地方能够安心、舒心、放心。

来源:大关党建

编辑:都市时报一点关注 张丽青

审核:祝小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