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舍兒  

來源:商業數據派(ID:business-data)

前有“變聲”屆一姐papi醬成爲觀察類綜藝常駐嘉賓;後有“隔空喊話”李雪琴成爲脫口秀黑馬。UGC視頻捧人的功力,可謂是有目共睹。

過去,只有影壇、樂壇才能夠誕生明星。如今,素人可以通過新媒體的力量成爲紅人。

中短視頻創作領域強大的力量,讓越來越多人投身於其中,有人是爲了愛好,也有人是爲了走紅和賺錢。

不久前,抖音在創作者大會上公佈了,過去一年內,已有2200萬人在抖音獲得了共計417億的收入,並放言未來一年將讓創作者賺到800億。

當然,在不少相關從業者看來,這417億中,至少有90%的收入是10%的頭部賬號貢獻的。某垂直領域頭部UP華華認爲,在中短視頻領域,頭部與中尾部的斷層效應是非常明顯的,大頭部年入千萬,小頭部年入百萬,再往下80%左右的人可能只賺個零花錢。

受“我在抖音從0到百萬的過程”、“手把手教你在快手月入百萬“等一系列“勵志成功學”的影響,大量人羣一股腦扎進這所謂的“蓄金池”,試圖從中獲得財富。若以抖音的“2200萬”創作者爲基礎,那麼加上快手、B站、優愛騰等平臺,保守估計全網能夠被稱爲視頻創作者的用戶,至少有5000萬人。

但這中間真正能賺大錢有多少?能僅靠視頻創作維繫溫飽的人又有多少?

過去幾年內,常有MCN機構投資百萬卻血本無歸的新聞出現。但與此同時,視頻平臺也在不斷加碼,提供更廣闊的生長空間和更多元的變現渠道,吸引創作者入駐。一邊是鉅額流量,一邊是艱難變現。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仍有大量的新人在不斷湧入。

《商業數據派》採訪了三位新銳創作者,他們分別是知識內容風口下所誕生的新品類財經創作者,試圖從大品類內容中脫穎而出的萌寵創作者,以及利用圈層流量自由生長的娛樂類創作者。視頻創作者究竟飽和了嗎?新人到底還有機會嗎?從他們的故事中,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錯過公衆號紅利期,迎來視頻風口

厲害財經 

領域:知識財經   

粉絲量:60萬左右(B站+西瓜)

靠視頻來養活自己,風險還是挺大的。

我們是做財經類的,知識付費是比較合適的變現渠道。B站、西瓜視頻,都有開設一些付費專欄,平臺抽成大概是50%。如果每條專欄有一萬個人願意付10塊錢,這個收益纔可以期望。但事實上是,普通創作者擁有的付費用戶,可能連十個都不到。

我們現在全網有六十萬的粉絲,是不足以支撐我們來做全職的。

B站董事長陳睿提過一個觀點,B站UP主理想的年收入應該是粉絲量的1.5倍。我們現在做了一年,還沒有達到這個收益。因爲在廣告上的商業化還不是很明顯,主要還是流量收益,一個月差不多有四五千塊錢。所以暫時只能把這當成兼職。

我的本職工作是金融分析師,做視頻也是對工作內容的開拓和補充。比如我過去對女生用的化妝品是不太懂的,但爲了做視頻選題,我會花三天到一週的時間,去了解美妝市場和女性的消費心理,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強的獲得感。

我以前做過公衆號,但當時已經錯過了公衆號紅利期,再加上公衆號的回饋比較慢,所以沒有堅持下來。後來也發現B站、西瓜等視頻平臺都在挖掘新的內容品類。財經在一年前是比較稀缺的品類,也算是迎來了小風口。

和公衆號相比,視頻的成效還是蠻明顯的。我最開始入駐的是B站,B站是二次元文化起家的,用戶都比較年輕,他們對知識類內容也有着很高的需求度。我們有幾期關於石油、蟲災的視頻,播放量都超過了50萬,粉絲上漲的速度還算穩定。

有了一定積累之後,就陸續接到了其他平臺的入駐邀請。厲害財經的視頻都是十分鐘左右,在抖音之類的短視頻平臺上反饋比較一般,B站和西瓜的成績是最好的。B站用戶黏性強,粉絲價值也比較高,我們接觸到的商單90%都來自於B站。西瓜的用戶更多來源於下沉市場,氛圍也比較平和,經常有粉絲私信我們聊他們身邊的情況,這也很利於我們瞭解整個市場。

當然困境也是有的,比如有的內容自己覺得很滿意,朋友也說不錯。但是用戶反饋一般,或者平臺算法沒有推薦。據我的觀察,B站的熱點事件如果能在24小時內發佈,平臺的推薦算法會自動加權。有些和熱點無關的,推薦力度就會被削弱。

我們兼職做視頻的,會犧牲掉很多個人的休息時間,尤其現在是上升期,很多時候還是蠻痛苦的。如果沒有比較理想的數據回饋,就覺得時間被浪費了。但看到有一百個或者更多的用戶喜歡我的作品,內心還是感動的。

內容創作確實有着巨大的不穩定性,沒辦法考慮把它當全職來做。5月份我們也有啓動商業化,但廣告單不是每個月都能接到的。另外還要考慮到用戶的觀看習慣,肯定是要保證大部分內容都不帶廣告,收入比較難說。

財經這個品類本身也才流行不到半年,有大量的財經小白對金融、經濟一類的知識認知並不強,賽道其實非常深。我覺得只要把內容做紮實,今年全網粉絲漲到100萬,還是很有希望達到的。等到內容和粉絲沉澱到一定體量時,可能自然而然就會成爲主業了。

商品櫥窗的佣金非常少,植入廣告接不到

匿名 

領域:萌寵 

粉絲量:30萬左右 (抖音+快手)

粉絲漲到10萬以後,我就總是會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推廣單。

有人找我直播口紅機,還有人找我推廣鬥地主。他們和我說,如果我的粉絲因爲我的推薦而購買或下載了這個產品,我就會拿到分成。

具體能拿到多少我也不太清楚,因爲我沒有接。我一個是寵物博主,讓我接點貓糧、貓玩具的廣告,我覺得還比較靠譜。遊戲之類的,和我的內容定位太不符合了。而且關注我的粉絲也不會相信我這些和視頻內容調性完全不吻合的推薦。

也有少數的商家找我推廣寵物產品,這些商品會在抖音櫥窗裏上架,商家會給我一些佣金,但是非常少,大概也就幾十或一二百塊錢,可以忽略不計的。畢竟我的粉絲數量都不到20萬,那種植入到視頻裏的廣告,我是不可能接到的。

一開始做短視頻的目的主要是分享生活,家裏的寵物經常會有一些沙雕行爲,就想把這些記錄下來。當然我也期望會更多粉絲能喜歡我們家的寵物。我平時也非常喜歡刷寵物視頻,像尿尿是隻貓、花花與三貓之類的,很想達到他們那種水平。

寵物在短視頻領域雖然是一個非常大的品類,我也經常聽到“萌寵短視頻這麼多,這個領域是不是已經飽和了”這樣的聲音,但我覺得我還是有機會的。我之前看到過亞寵展發佈的《2019年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內容顯示2019年全國城鎮的寵物貓、寵物狗都比2018年漲幅了8%以上,市場規模超過2000億,和2018年比有18.5%的增幅。

這就足以說明問題了。賽道是隨着用戶池的擴增而擴增的,就好比消費者越多,新品開發的也越快。尤其寵物又有純天然的優勢,每隻寵物都不一樣,只要能把它們特點記錄和呈現出來,就一定有人看。

一開始我家裏只有一隻貓,我也不懂拍攝手法、視頻語言之類的,就隨便錄個像,質量也比較粗糙。那時候是沒什麼人看的,因爲我拍的太普通了,抖音、快手這些平臺都沒有推薦,有時候還會被限流。通過dou+做過幾次推廣,一次投個一二百塊錢,但也就最多一二百個贊。

dou+也只是給你的視頻推薦到一個小池子裏,如果沒有達到數據標準的話,就不會繼續推了。我意識到我的視頻質量和其他人是有差距的,所以就在網上看視頻,自學了一些拍攝和剪輯的課程。

後來我姐姐又送了我一隻柯基,一貓一狗的互動比一隻寵物要精彩的多,我也發現那些粉絲過百萬的寵物號,很少是單獨一隻寵物的。兩隻以上的寵物互動,不管是吵架還是有愛,也會有很多觀衆喜歡看。

正巧我當時我自學的短視頻後期也有了一點成效,做的視頻和以前相比戲劇性更強了,當然整體還是簡單的,保持日更是沒有問題的。也許就是因爲視頻質量有一點提高,加上兩隻寵物擦出的火花很有趣,大概從今年2月份開始,我的視頻播放量和點贊量都有了明顯的提升。

相對來說,快手的效果是最好的。在改版之前,快手的特徵是私域流量,粉絲粘性比較高。抖音不太一樣,只有視頻上了熱門,效果纔會好,不上熱門就比較平淡了。

除了這兩個頭部短視頻平臺之外,我還和微信、火山、全民三家平臺簽了約,其中全民是和一家公會籤的,每個月可以拿到幾千塊錢的流量分成。全民是底薪機制,每個月有1500的基礎收益。微視是按每一萬的播放量折幾十塊錢,按月結算。火山是隻要上熱門就有獎金,但是也不多。

收入確實非常少,不過我也沒有花費多少金錢和時間成本,所以也沒有壓力。我的心態還是挺平和的,現階段就當業餘愛好來做,等我在創作、運營等方面的水平有一定提升之後,粉絲自然而然的就來了。我認爲那時候就會有更多對口的商家來找我做推廣了。

我拍短視頻的收入要是可以比上班的工資還高的話,那我做夢都得樂。

聽說蹭爆款IP會漲粉,但我沒什麼興趣

Kaka就是嗑 

領域:娛樂 

粉絲量:3萬(B站)

不要把賺錢看的那麼重,那樣你會很失望的。

我的視頻基本都是以娛樂IP爲創作素材的,所以我做視頻的初衷就是爲了娛樂,爲了“嗨”。

我是數字媒體技術專業畢業的,本職工作是視頻後期。做中短視頻這件事兒,對我來說沒有太大難度。考驗我的不是技術,而是靈感。如果我一開始就奔着賺錢的目標去做視頻,那可能會堅持不下去。在有靈感有素材的情況下,我可以做到每週一更。

最開始接觸這類視頻創作是在2015年,當時是給自己喜歡的兩個歌手做了幾條安利視頻,在小圈子裏的人氣還蠻高的,覺得找到了新的人生樂趣,這件事就逐漸成了習慣。不過前幾年都是零零散散的剪輯,今年纔開始系統的在B站做賬號,目前也發佈了許多系列性的視頻,像欄目一樣。

去年追《陳情令》的時候,我用劇中的畫像素材,搭配自己新寫的文案配音,做了一系列關於飯圈話題的搞笑視頻,第一期在B站的播放量就超過了40萬。

我覺得我的優勢還蠻明顯的,除了會做視頻剪輯和包裝之外,我還很擅長配音。可以模仿蘿莉、大叔,以及經典卡通人物等各種聲音,一個人就能做一臺羣像。每當我遇到感興趣的娛樂IP或娛樂話題,就會產生強烈的表達欲,視頻就是我的輸出渠道。

商業化這件事,我沒有特別強的達成欲,只能說是順其自然。有合適的商業機會我也會考慮,但如果和我的創作理念發生衝突,我就會拒絕。之前也有明星“安利“產品的視頻來找過我,我覺得他們要的內容會影響我賬號的口碑。爲了這點錢掉個幾千粉就不值當了,本來我的粉絲就不多。

內容是我的底線,我喜歡什麼才剪什麼。前段時間剪了十幾期《明日之子4》的解說視頻,因爲節目本身的熱度也一般,我這一系列視頻中播放量最高的也就7萬多。我身邊也有朋友建議我去蹭熱點,剪點爆款綜藝,這樣粉絲就會增長的很快,也會有商業化的機會。

他們說讓我剪《乘風破浪的姐姐》,這節目我一期都沒看下去,我不感興趣的內容就不想浪費時間,這個號可能真的沒有機會獲得商業價值。我現在也就賺點流量分成,今年在B站的收入共計一萬元左右,這也挺不錯的。

除了不會刻意蹭熱度之外,我覺得我的粉絲少和不混圈也有關係。比如像飯圈、動漫圈這類圈層效應比較明顯的領域,如果混圈的話,產出的視頻就會有很多粉絲轉發。傳送率高權重也會提升。不過我就是一個閒散的UP主,雖然我剪過很多期《陳情令》,但我既沒混飯圈,也沒混劇圈和原著書圈,獲得的全是純自來水流量。

就我的觀察來看,新人創作者如果持續在某一個分區發佈視頻,只要內容質量過關,總會有被系統推薦的機會。如果視頻帶有一些強烈的觀點性,彈幕或評論中有很多網友在爭吵,那麼視頻的熱度也會提高。腰尾部創作者還有沒有機會賺錢這件事我不敢說,但堅持總會被屬於你的受衆看見。

這也是我說爲了不要太在乎變現的原因。當然如果你是專業的MCN或官方機構另說,大多數普通的個人創作者,基本上都是先有興趣纔會有創作視頻的動力。如果目的性太強,可能會適得其反。

不過我也不是完全無慾無求的,現在這個號除了輸出自己感興趣的內容之外,也是爲了積累一些經驗。未來我應該會再做一個號,計劃是圍繞我個人IP來做,我會出現在鏡頭中和大家分享一些經驗或故事。如果這個號能做成的話,那我會願意對它開展一些商業動作。

● 結語

視頻創作的風口已經吹了好幾年。

從過去的美食、萌寵、帥哥美女等常規領域,到現在的劇情、測評、知識等五花八門的題材,中短視頻的內容賽道正在大範圍的擴充。

這除了歸功於互聯網時代下觀衆日益提升的審美標準之外,新源源不斷的入局,更是促成視頻品類與質量成熟化的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站在行業角度而言,新人創作者的創新價值並不亞於頭部創作者的流量價值。這也是B站、抖音、快手等平臺加大新人扶持力度的原因。

再這樣的浪潮之下,無數具備表達欲、創作欲的普通人,將中短視頻作爲創作價值的出口。這些人中雖不乏粉絲百萬、年入百萬的偏頭部創作者,但更多的是粉絲不足50萬、月入一兩千的腰部甚至尾部創作者。有人僅將創作當做業餘愛好,有人期望着自己有朝一日也能夠躋身於頭部梯隊。

新人的創作熱情容易高漲也容易消退。隨着流量池的價值沉澱、廣告商的陸續入局,視頻於創作者而言不再僅是作品,而是“轉型”爲產品。有文本內容但不擅長做視頻、會做視頻但不懂運營、流量有了卻沒有合適的商業渠道等,是擺在新人面前的種種困境。

平臺雖然也在持續推出激勵政策,或開發完善商業版塊,來解決新人的困境。但面對數千萬的創作者,競爭還是日趨激烈。考驗新人的,不僅是創作靈感,還有包裝、策劃、商務的能力。

好在,用戶市場給出了恰當的反饋。據艾媒報告顯示,2019年上半年,短視頻用戶對PGC內容表現出更高的偏好,對於PGC和UGC結合的視頻偏好率由37.4%上升至43.6%。短視頻用戶付費意願大幅度增加,從31.3%增長至54.8%,過半用戶更願意爲喜愛的視頻付費。

也就是說,保持優質內容的穩定產出,令其達到變現效果繼而維繫溫飽,還是有希望。但5000萬人中,還能走出多少個李雪琴,這個幾率可能不大於成爲一個明星的概率。

注:以上創作者內容均爲博主口述,《商業數據派》整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