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七十年代,内蒙古伊克昭盟杭锦旗的农牧民们发现当地有一种“土龙骨”。其实,那是一些古生物的化石,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所以,当地人经常外出挖“土龙骨”,然后卖到中药铺换钱补贴家用。今天的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当时,有一个叫王美子的农民已经七十多岁了,因为对当地地形熟悉,常常能够挖到数量不菲的土龙骨。那年冬天,王美子老人再次找到了一个坑口,发现了土龙骨。然而,这次发掘却让他感到了一丝不寻常之处。

原来,除去散落的土龙骨之外,他还挖到了铜箭头、铁棍等等金属碎片。好奇的他继续挖掘,甚至还挖到了一些金片和一件金器。虽然知道这些东西价值远远超过土龙骨,但他年纪太大,继续挖掘实在力不从心,便回村叫来了五六个亲戚朋友一起挖。

结果令人惊讶不已,他们差不多挖出了5斤重的金器和金片。王美子老人分了大头,其余几人也分得了一部分金器。当时的人民银行有回购金器的业务,王美子老人便带着他所分得的金器去咨询。

当地的人民银行经过检测,认可这批金器的价值,按照市价给予了老人回报。然而,由于当时的文物意识普遍不高,哪怕是银行只懂金子值钱,他们甚至将金器上的玛瑙、绿松石拆卸下来,只是为了提高金器的纯度。而且,他们还鼓励老人继续挖掘。

不过,还是有一个银行职员是有心人,发现其中并不寻常。他及时通知了当地的文教局,也就是这一举动,让珍贵文物得以幸免。文教局立即出动,对王美子老人宣传文物知识,并承诺进行一定的补贴,终于找到了挖掘现场。

经过细致的勘探,专家们惊喜地发现,这里是战国时期古代匈奴贵族的墓葬,所以才会有大量的金器出土。匈奴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兴起,活跃地区就是在鄂尔多斯高原。这座战国匈奴贵族墓葬的发现,对于研究早期匈奴人的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而且,在王美子卖给银行的金器之中,就有一件“匈奴王冠”,被认为是价值连城的稀世国宝。

这件文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它并不具有中原王朝的特点,而是带有浓郁草原民族特色。王冠高为7.3厘米、带长为30厘米、重达1394克,它分为冠饰、冠顶和冠带三部分组成,做工精湛,华丽无比,让人赞叹不已。

王冠的顶部,就是鹰形冠饰。那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姿态雄健,俯视苍生,似乎透露出一种冷峻的桀骜,又有卓尔不凡的王者之气。可以想象,这就是草原上的空中霸主,也是匈奴人的图腾之一,这才会对它顶礼膜拜,置于王冠上最高之处。

鹰形冠饰之下的冠顶呈现半球形,金光灿灿,厚重无比。除去花瓣状的造型之外,上面还精工雕刻着狼群捕羊的画面。要知道,这是草原之上天天都上演的场景,也是当时游牧民族生活的真实写照。狼是草原中极为强大的存在,几乎没有天敌,游牧民族的生命财产时时刻刻受到狼的威胁,同时匈奴人有对这种强大动物又畏又敬。

正是这种复杂的感情,让他们恨狼,却又崇拜狼。希望得到同样强大的力量,却又不希望它们打扰自己的生活。另外,这种狼群捕羊的画面,也是匈奴人对草原中弱肉强食的法则认可。

冠顶之下就是由三根半圆形金条榫铆而成的冠带,同样熠熠生辉且绘制着生动活泼的图案,主要是以卧马、卧羊和卧虎为主。马是游牧民族的交通工具,羊是他们财富的象征,虎则是百兽之王,这些动物反映了当时的生存状态,也反映了当时匈奴人的生活情调。

我们普通文物爱好者看到这些的时候,自然流露出赞叹和欣喜之情。然而,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专家对此还有更高的评价。因为整件文物是铸造而成的,鹰顶是圆雕的,冠带的三根金条使用了抽丝的工艺,顶部的雄鹰的头部和颈部是用两块绿松石磨制,那些花纹则是采取了锤揲、镌镂多种方式,这反映了当时匈奴人的手工艺水平,也达到了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这件文物的意义非同小可,它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少数民族的王冠。在当时,它一定是重要的权力象征,它的主人非富即贵,经过两千多年的风霜,它再也没有当时的意义,却有着新的价值,成为后人都能欣赏的国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