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極客公園

有的企業拆分就像‘細胞分裂’,基因復刻、繁殖後利益、利潤、協同效應最大化,護城河越積越深;而有的企業拆分更像斷臂求生存,形勢逼迫下身不由己,IBM 顯然更像後者。

十一長假之後,‘百年老店’、‘藍色巨人’IBM 又雙叒叕宣佈將進行業務拆分。美國時間 10 月 8 日,據多家外媒報道,IBM 將分拆出傳統技術服務業務,加速向雲計算領域轉型,未來聚焦於雲與 AI 的主航道上。

據瞭解,IBM 業務包括雲及認知軟件業務、全球企業諮詢服務業務、全球信息科技服務業務、系統業務、融資業務。即將拆分的傳統技術服務業務,屬於 IBM 的 IT 基礎架構服務業務,幫助企業級用戶維護、升級計算業務,年營收約 190 億美元。拆分後將單獨上市,暫時命名爲 NewCo。

其餘業務,雲業務、硬件、軟件和諮詢服務部門佔據 IBM 總營收 75%,將繼續保留在 IBM 之下。IBM 之所以再次拆分主要是考慮到傳統的舊業務持續萎縮,掩蓋了包括雲在內新業務的強勁增長,長期拖累 IBM 整體業務營收表現,令資本市場感到失望。

IBM 新任印度裔 CEO 阿文德·克里希納(Arvind Krishna)也很直白地表示,IBM 再‘分裂’主要是爲了讓 IBM 釋放出增長潛力,將雲與 AI 作爲增長引擎。而這一‘里程碑’、‘重新定義自己’的拆分舉動,在克里希納看來,‘一切都是紅帽(Red Hat)給予 IBM 的勇氣與信心。’

雲中‘瑞士’不好當

2018 年,IBM 耗資 340 億美元收購紅帽,成爲繼微軟宣佈收購 GitHub 後,開源乃至雲計算界又一爆炸性新聞。IBM 收購紅帽之所以具有‘轟動’效應,可以一分爲二看待。從交易金額上來看,340 億美金創造了全球科技收購史之最,成爲 Dell 購 EMC,Avago 購博通後,第三大收購案例。

從紅帽的價值來看,紅帽作爲開源解決方案提供商,藉助於 Linux 和 Kubernetes(用於管理雲平臺中多個主機上的容器化的應用)等開源技術,以推動企業 IT 發展。

‘紅帽 Linux 是紅帽設計的基於 Linux 的操作系統,這個操作系統被廣泛的應用於雲服務器。紅帽主張以開源技術來釋放混合雲及多雲的潛力,即用戶可以隨時在不同公有云品牌間進行切換。’深度科技研究院張孝榮告訴極客公園(ID:geekpark)。

進一步來說,在傳統 IT 向雲遷移的今天,紅帽擁有混合雲、多雲的關鍵技術,是連接公有云與私有云的橋樑。比如,容器、Kubernetes 技術是混合雲、多雲市場的‘寵兒’,紅帽基於 Kubernetes 開發的容器協調平臺 OpenShift,整合了一系列管理工具與安全功能,是影響企業生產力的關鍵平臺。

而這一切都是 IBM CEO 克里希納主導下完成,收購紅帽成爲 IBM 發展史上的關鍵事件。

今年年初,克里希納接替羅睿蘭(Ginni Rometty)成爲 IBM 新任 CEO,上任後,克里希納明確了未來 IBM 的兩大戰略,混合雲和 AI 人工智能。‘讓紅帽 OpenShift 成爲混合雲的默認選擇。’

同時,克里希納認爲,雲和 AI 增長空間很大,‘IBM 入雲的旅程只有 20%-25%,距離 AI 的路途僅有 4%。’

通過混合雲路徑,IBM 想做雲市場中的‘瑞士’的目的昭然若揭,但真如克里希納描述的那麼輕而易舉嗎?

IBM 已經徹底失去了公有云市場的入場券。來自多個第三方機構數據顯示,全球公有云市場格局穩固,呈現 3A 態勢,亞馬遜 AWS、微軟 Azure、阿里雲三家佔據全球過半份額。當前公有云紅利衰退,混合雲、多雲將成爲雲市場下一波浪潮。

但混合雲、多雲市場同樣競爭激烈。在操作系統產品、中間件、虛擬化、雲技術等方面,紅帽將與微軟、甲骨文VMware、Pivotal 等企業展開競爭。‘在虛擬化工具、操作系統、中間件、服務程序與管理組合產品中,用微軟產品的企業也不少。’張孝榮說。

而在混合雲、多雲發展圖譜上來看,美國、歐洲市場規模最大,IBM 主要戰場將聚焦於此。不少海外分析師認爲,即便 IBM 擁有紅帽,也無法與亞馬遜 AWS、微軟 Azure 在內的主流雲計算廠商產生正面競爭。

IBM 錯過的那些年

回顧 IBM 長達 109 年的發展歷程,拆分不是第一次。

如克里希納在電話會議上所言,‘IBM 在上個世紀 90 年代剝離了網絡業務,在 2000 年代剝離了 PC 業務,大約五年前剝離了半導體業務,因爲這些業務不符合 IBM 業務整合的價值理念。’

IBM 不斷順應時代節奏‘甩包袱’,同時也不斷被時代淹沒、碾壓,成爲創新市場上的‘棄兒’。

2002 年,亞馬遜啓動 AWS 平臺,爲開發人員提供工具與服務。2006 年,通過三款簡單的服務產品,亞馬遜正式上線 AWS。微軟 Azure、谷歌雲也在 2010 年左右,推出公開的雲服務產品。

儘管 IBM 進入雲計算市場不晚,2007 年與谷歌合作開設雲計算課程,推出‘藍雲’雲計算商業解決方案。2013 年,開始討論混合雲、私有云戰略。但實際上,從 2000 到 2010 年代,IBM 一直忙於‘瘦身’、‘賣賣賣’,先後將利潤微薄的 PC 業務、x86 服務器業務剝離,打包出售給聯想。並沒有將大量資源、資金投入在雲計算業務中。

‘IBM 沒有認真投入去做公有云,大部分資源還是在技術、商業服務部門,圍繞着雲做一些 IT 服務。’IDC 分析師周振剛說。

2015 年具有先發優勢的亞馬遜 AWS 實現盈利,增長超過市場預期。IBM 猛然意識到雲戰略的重要意義,這一年,IBM 發起十餘次雲相關的收購,以催熟雲業務。一年後,IBM 正式宣佈雲轉型。

不過,轉型收效甚微。除 IBM 的硬件廠商屬性、客戶資源有限外,IBM 押注雲方向出現失誤。比如,沒有在數據中心上投資,大肆宣傳區塊鏈、AI 人工智能,路線走偏。IBM 在雲市場中的份額不升反降,成爲其他類別。

IBM 錯失了雲計算時代。

2011 年,IBM 沃森 AI(Watson)在《危險邊緣》節目中擊敗兩名人類選手,並宣佈醫療將成爲沃森的主要應用領域。IBM 入場 AI 較早,但高估了 AI 醫療的潛力,引起很大爭議。醫療保健系統極爲複雜,沃森機器學習方式與醫生工作方式完全不匹配。

沃森系統極爲封閉,沒有第三方系統集成商,沒有軟件開發工具包。如同一個‘黑匣子’,一端輸入一端輸出結果。在商業化回報上對 IBM 也無裨益。Jefferies 分析師基斯納(James Kisner)曾經稱,‘沃森永遠不可能爲 IBM 貢獻可觀收入,IBM 也無法從 AI 投資中收回成本。IBM 在 AI 編程人才競爭中,全部輸給了亞馬遜、微軟、谷歌甚至數百個初創企業。’

IBM 又錯失了 AI 的第三次浪潮。

同樣身處轉型的軟件巨頭微軟,一直拿來與 IBM 進行比較。微軟也錯失了移動互聯網在內的關鍵節點,微軟規模從最初僅爲 IBM 百分之一大小,到超越 IBM,市值超萬億美元,源於薩提亞·納德拉時代的微軟,全力擁抱雲計算與開源。

今天 IBM 同樣走向了雲與開源之路,效果如何依然是未知數。如同 Gartner 雲計算研究主管 Daryl Plummer 所言,‘如果 IBM 一拆爲二可行,那麼將成爲 IBM 重生的轉折點,類似於微軟。如果不起作用,將是 IBM 衰落的轉折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