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金疙瘩”爲何叫好不叫座?——有機肥推廣困局調查

新華社長沙10月13日電 題:“金疙瘩”爲何叫好不叫座?——有機肥推廣困局調查

新華社記者周楠、李雲平、劉智強

有機肥含有大量有機質,對改良土壤結構、提升耕地地力有明顯作用,被一些農民稱爲“金疙瘩”。記者近日在一些農業大省採訪瞭解到,有機肥的推廣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臨成本高、效益低、配套不足、價值難以體現等難題。

有機肥叫好不叫座

近年來,我國各地加大了有機肥推廣力度。2019年,農業農村部在175個縣(市)開展試點,支持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等使用以畜禽糞污爲原料的有機肥,減少化肥用量,受到基層歡迎。但華中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李小坤認爲,施用有機肥的農戶還是不多,特別是在大田作物上,如水稻小麥玉米、油菜、棉花等,農民接受有機肥的程度較低。

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烏蘭圖克鎮東興村的祁鳳君種了17畝地。他說,有機肥太貴、見效慢,從來不買有機肥,主要施用化肥。臨河區農牧局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樊秀榮告訴記者,區裏做過農戶野外採樣和施肥調查,發現施有機肥的農戶僅佔12.9%。

河北省部分地區面臨同樣問題。2019年,河北省邢臺市南和區的農作物有機肥施用面積佔比爲11.24%,主要集中在蔬菜生產,糧食的有機肥施用率更低。

東北平原多地農民也反映,有機肥推廣叫好不叫座。黑龍江省海倫市近年不斷加大推進有機肥還田力度,有機肥施用比例逐年提高。“但是,畜禽糞污收集、處理及利用設施配套率總體水平還是偏低,推廣有機肥難度較大。”海倫市農業農村局副主任科員劉向波說,加上缺少有機肥還田機械設備、有機肥應用的政策激勵力度不夠,農戶用有機肥積極性總體不高。

南方部分水稻產區也存在類似問題。洞庭湖平原許多農民反映,商品有機肥缺乏知名品牌,成本也高,見效過程長,農民接受程度不高。

推廣遇到四重難題

基層農業幹部和農民反映,當前有機肥推廣主要面臨四重難題。

——有機肥肥效慢,增產效果不佳。多名農業幹部反映,有機肥在土壤中分解、被植物吸收利用的過程較慢,對土壤地力的改善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看到的,很難滿足農作物高產、高效的需要,這一瓶頸阻礙了有機肥的推廣。遼寧省昌圖縣亮中橋鎮種糧大戶盛鐵雍說,施用有機肥,一般要3年以上,土壤質量改良纔有初步效果,這必然影響農民的積極性。

——部分農民對有機肥的認識仍有欠缺。李小坤認爲,施用化肥導致土壤質量退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短時間表現不太明顯,農戶在種植過程中感受不到只施用化肥對土壤的危害,只有當土壤出現嚴重問題時,纔會考慮施用有機肥改良土壤。而施用有機肥的好處短期內看不見,不利的一面卻比較明顯。

有機肥市場魚龍混雜也影響了農民的認識。貴州省農科院土肥所負責人秦松說,近年來有機肥企業快速增加,但市場監管跟不上,有機肥質量參差不齊,一些農民受過假冒僞劣有機肥料的坑害,對有機肥接受程度更低。

——有機肥投入成本相對化肥要高。有機肥由於製作過程比較複雜,需要投入大量人工,導致有機肥生產成本較高。祁鳳君說,有機肥每畝投入達200多元,比化肥高1倍,但短期內收益減少20%左右。

有機肥的施肥勞動量投入也相對更大。盛鐵雍說,有機肥需要深翻作業,增加了不少人工成本。“光在施肥勞動量的投入上,每畝也比化肥要多100元左右。”

——有機肥市場效益難以充分體現。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的“全國種糧標兵”劉進良說,有機大米售價是普通大米的6倍左右,但投入也是普通大米的三四倍,加上有機種植的產量只有常規種植的70%左右,綜合算賬,利潤並沒有高太多。

需強化政策扶持和科技支撐

基層幹部和農民建議,要從政策扶持、技術推廣、科技支撐、有機食品市場推廣等四個方面持續發力,加快有機肥的推廣應用。

——加大宣傳與強化扶持並重。河北省邢臺市南和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鄭雲平認爲,一方面要加大宣傳力度,引導農民改變施肥習慣,提高農民對耕地質量的認識;另一方面要擴大政策扶持範圍,豐富和完善各種優惠政策,鼓勵引導企業大力開展有機肥料的生產和開發,將中小養殖場戶建設畜禽糞污收集處理設施納入政策扶持範圍,提高糞污處理總體水平。

——加大科研力度,強化科技支撐。多名農業幹部建議,要加大科研攻關力度,進一步降低有機肥生產成本,根據不同的土壤特性和農產品特點,研發針對不同農作物的特種有機肥。

——開展有機肥施用技術的相關研究,完善相關配套設備和技術。多名專家建議,要進一步開展有機肥施用技術的相關研究,解決實際生產施用有機肥時遇到的各種問題。要進一步強化技術升級,將有機肥進行無害化處理,讓老百姓能夠安全施用,儘量降低有機肥價格。

——加大對有機肥市場的監管,讓有機農業獲得相應回報。鄭雲平建議,一是要加強市場監管,政府部門加強對有機肥生產企業的監管,推動有機肥品牌化,保證正規有機肥生產企業和農民的權益;二是加強對有機食品認證的把關和監管,讓真正的有機產品走上百姓餐桌,得到相應的高回報;三是加大示範力度,鼓勵一批有機食品企業和種植合作社的壯大,讓農民看見實實在在的效果。(參與記者:楊喆、趙鴻宇、鄒明仲、何偉、邵琨、宋曉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