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大师谭元寿辞世,让我不禁想起了京剧《北风紧》,想起了那位宁肯被烹致死也要透露金国入侵信息的施宜生。对于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而言,和平盛世只能靠赚点束修糊口,如果碰上战乱,此刻不知下刻的命。

施宜生就生活在那样的年代,不过那个时候他还不是这个名字,而是叫做施逵。他本是颍州教授,当然那个时候的教授和现在的教授不可同日而语,最起码在社会上受到尊敬,是属于穿长衫的那种人,是受人尊敬的“先生”。可是不久靖康之耻发生了,别说普通老百姓,就是徽宗太上皇和钦宗皇帝都被金人掳掠到北地,饱受凌辱。 怎么办,为了活命,只得铤而走险, 他以诗言志,不肯屈居人下。 君子道穷志不穷,人生自古有飘蓬。文章笔下千堆锦,志气胸中万丈虹。

大抵养龙须是海,算来栖凤莫非桐。

山东宰相山西将,真把前功论后功。

恰在此时,他遇到了一位高僧,那位高僧见到他喜不自禁,拉着他的手,上上下下打量个遍,当听到施逵想效法班超投笔从戎时,大喜过望,额手称庆“看先生面有权骨,可贵为公卿,但是你胳膊上的汗毛却是逆生,并且盖着手腕,所以你的人生轨迹也应该如此吧。”

施逵听了高僧的开示,于是投靠了范汝为。

范汝为者,何人也?根据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记载:范汝为的叔叔范积中手下聚集一些倒卖私盐的人,因为那个时代盐业是朝廷垄断的,质量差,价格高。所以老百姓就贩运私盐,范积中就是他们的头头。

他们这些手下人早就按耐不住了想造反,但是范积中死活不干;后来这些人杀了人,强迫范积中起义,他还是不从。于是众人推举范积中的侄子范汝为做头领。 范汝为还是有两把刷子的,他的队伍从最初的五十人发展壮大到数万人,并且攻占建阳。宋高宗派人招安,范汝为依然保持起义军的完整性,绝不遣散人马。

当时欧阳颍士、陆业、施逵、吴综等名士都纷纷追随范汝为。宋高宗担心范汝为招而不安,于是对起义队伍开始剿灭,范汝为再度造反,再度夺取建州。朝廷派韩世忠围攻建州,起义军三万人战死,范汝为兵败自杀。

陆业、谢尚、施逵三人被打入槛车押赴行在,在路上施逵对陆业和谢尚说,我们此去必死,还不如早死。于是施逵密令人制作三粒毒药丸,其中一粒无毒。其他两人服毒自杀,施逵则服用无毒的那一粒。到了行在,宋高宗以为那两人是畏罪自杀,便对施逵网开一面,将之编入到湖南的队伍里,不久施逵逃跑,更名施宜生。

慌不择路的施宜生食不果腹,于是选择去当仆人来换取一碗饱饭,既然是仆人,那就要重活脏活累活都要干,还要争先恐后。 主人于是将他单独叫到房间谈话“我看你根本就不是当奴仆的料,赶紧实话实说,否则我就要报官。” 施宜生听后还急了,“我谨慎做事,您还怀疑我,算啦,我不干了行吧。”

主人冷笑道“你表面上和仆人一样干活,却向一边躲避,今天来了客人,让你端个盘子,你长吁短叹,你能瞒得了谁,实话实说吧”。 施宜生知道主人对自己已经有所怀疑,于是一五一十把详情说了。主人一听施宜生是个进士,还在范汝为队伍里混过,又是死里逃生,觉得这是个惹祸的祖宗,于是提议说,现在官府一直画影图形通缉你,你能跑到哪里去?这样吧,我在龟山有个旧交,是个出家和尚,你去投靠他吧,这样可以别图良策。 施宜生到了寺庙,也像出家人一样的装束,见到这位出家和尚,原来还是乡校的旧相识。逗留了很长时间以后,这个和尚用船将施宜生送到淮水边,一再叮嘱“我之所以帮衬你不求回报,大丈夫或富或贵都是命中注定,都是上苍所赋予。倘若有一天你得志,不要忘了自己是中原人就可以。你之所以会由逆境转入顺境,都是上天护佑。”

相关文章